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早在1949年就發現礦物資源存在“鍾形曲線”,並由此提出“石油峰值”理論。他預言美國的石油產量將於1967年至1971年達到峰值,之後便會下降,當時美國的石油工業正蒸蒸日上,他的理論便引來一片批判聲和嘲笑聲,但後來美國果然於1970年達到石油峰值,曆史證明了他的理論是對的。後來他又預測蘇聯將於80年代初期達到“石油峰值”,而石油是蘇聯的經濟命脈,工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進口都嚴重依賴石油賺取外匯。美國便以石油為武器,在蘇聯“石油峰值”來臨之際,兩次打壓國際油價,導致國際油價出現史無前例的大暴跌,蘇聯的石油創匯立馬跌入深淵,由經濟危機而引發政治危機、社會動蕩,最後導致盧布崩潰、國家解體,這些事件是眾所周知的。我之所以重提舊事,是由此而聯想到了書法家的“峰值”問題。
包括石油在內的礦產資源不是無窮盡的,是不可再生資源,其產量必定會在達到最高峰後開始下降。同樣的道理,人的能量,書法家的能量也並非是無限的,也都有自己的“峰值”,到了“最高點”後,自然會回落。這個“峰值”,意味著“極限”,意味著一個人在書法藝術上能夠達到的最高峰。
一個人的“峰值”,是人生的黃金歲月、巔峰時期,人不可能一輩子永遠處於“峰值期”,不管仕途如何通達、財運如何亨通,過了“峰值”,難免會出現“拐點”。人所要努力的,是盡可能讓“峰值”大一些、持續時間久一些、“峰值”和“低穀”間的間距小一些。這當然不是我要論述的主題,我所要關注的,是書法家的“藝術峰值”問題。
書法家的“峰值”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一位書法家人格魅力、文化修養、藝術造詣、書寫水平、社會影響等的綜合反映。一個人不管如何勤奮,不管讀了多少書,但他所接受知識信息量的程度都有一個“度”,這個“度”的最大化,便是知識信息的“峰值”。書法家的書寫訓練也是受局限的,並非每天臨池不輟,技法必然水漲船高、與時俱進,也勢必受到“峰值”的製約。君不見一些書法家不可謂不勤奮,但整體書寫水平並無多少長進。這是因為,書法家的書寫能力,是受到一定製約的,並非臨帖越多就必定水平越高。更何況,一個書法家能否成家、能否成為名家、能否成為彪炳於後世的大師,關鍵取決於人格魅力、文化修養、社會影響等單純技法之外的因素,這方麵的“峰值”尤為重要。
理解了“藝術峰值理論”,就可以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麽有的書法家少年得誌,一時成名,後來反而江河日下;為什麽有的書法家60歲左右便止步不前,進入“結殼”狀態,不進反退,每況愈下;為什麽有的書法家大器晚成,看似一輩子不得誌,或者大半輩子默默無聞,到了晚年卻異峰突起,甚至在身後依然呈不斷攀升狀態。事實說明,有的書法家“峰值”來得早,去得快,無足可觀,一輩子注定不足以成名家。有的書法家似乎一輩子都在“築底”,“峰值”姍姍來遲,蔚為壯觀,氣象萬千,注定是大家氣象。
問題在於,誰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峰值”、“藝術峰值”能夠大而且久呢?但是,書法家能自我調節“峰值”嗎?應該說,書法家無法隨心所欲地左右自己的“藝術峰值”,卻應該為調控“藝術峰值”盡到最大的努力,就如同人之於命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未必成,“不謀”肯定無法得到“天”的眷顧。
“峰值”的產生,靠的是長期積累,其大小、長短與否,主要取決於以下幾方麵:年齡、學識、技巧、地位、影響。文學家、音樂家、畫家最容易誕生“神童”,而書法家最講究“人書俱老”,基本上沒有“神童書法家”產生的土壤。高壽是成就書法家的重要條件,是“峰值”的基本保證。學海無涯,學識的積累是一個無法窮盡的過程,也是“峰值”的支柱。技巧也是無止境的,但是,如果離開了學識的支撐,離開了時間的保障,它本身所能達到的高度極其有限。書法史上從來不認可“技法單打冠軍”。地位和影響,並非指在社會上擔任什麽職務,占據多少社會資源,而是憑借自身的學識、書法 功夫所產生的“勢能”和“氣場”。
歸根結底,書法家平時所做的,無一不是能量、勢能、氣能積累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峰值”就自然產生了。有的書法家“峰值”纖弱易折,稍縱即逝;有的書法家“峰值”如群峰連綿,巍峨參天;有的書法家“峰值”步步高,節節攀升,不斷刷新紀錄,幾十年、幾百年、千年之後地位仍十分堅挺、穩固,始終處於“巔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