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晨讀時間】
學書(shu) 法,
臨(lin) 帖多久才能出帖?
不少書(shu) 友經常會(hui) 問到一個(ge) 問題:“我臨(lin) 某帖挺久了,可不知道什麽(me) 時候能走出帖?”
這裏,我們(men) 引入一個(ge) 概念,叫“出帖”。一般地說臨(lin) 習(xi) 某一家某一派學得外形上像了,用筆的方法掌握了,對該帖的麵貌、風格、神趣有了比較深人的理解和把握.能夠按照臨(lin) 習(xi) 的字拚湊一些作品了,而這些作品不失原帖風貌,已經是“雅有門庭”了,應該說某人基本上人了某一家某一派的某一帖了。學到這個(ge) 程度可以“依照葫蘆畫個(ge) 瓢”了。如果隻停留在這個(ge) 水平上,就做了別人的奴隸,真的沒了自我,在別人家裏過活如何能自主門戶呢?因此必須走出來另起爐灶,這就是“出帖”。
要談“出帖”,首先必先具備人帖的功夫。
所謂入帖,主要指通過對某一家、某一帖的臨(lin) 摹學習(xi) ,對其用筆的規律和結體(ti) 的法則有比較深人的認識,對其形質和神韻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可以說是已經學得很像了。對於(yu) 一個(ge) 沒有入帖的人來說,不存在出帖的問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出帖,首先檢查一下自己真正人帖了沒有,是否真有虎子在懷。一般地說,對虎穴內(nei) 部情況了解得越深人,出虎穴也就越便當。
再者,出帖之初,即進人遺貌取神階段。
把臨(lin) 帖的注意力從(cong) 字的點畫結構逐漸轉移到精神、氣韻、意態上來。明代董其昌在《評法書(shu) 》中說:“臨(lin) 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麵,而當觀其舉(ju) 止笑話,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道存者也。”他的這一段話,就是針對學書(shu) 者取神階段的臨(lin) 習(xi) 講的,一個(ge) 字,乃至一行字為(wei) 什麽(me) 生動,為(wei) 什麽(me) 有精神,是什麽(me) 原因使其活躍起來。這其中必然有個(ge) 能使其興(xing) 奮的關(guan) 節點,或稱險要處。
比如一個(ge) “之”字,我們(men) 分析它的結構,發現之字的上點就是一個(ge) 關(guan) 節點,之字的折畫和捺畫隻有和上點呼應得好,字才會(hui) 有精神,而且之字的上點與(yu) 之字的折畫、捺畫的關(guan) 係位置是有規律可尋的。掌握了這一點,你在發揮時,無論怎樣變幻之字的形體(ti) ,也不會(hui) 失誤,也不會(hui) 無神。那麽(me) 在“之”字上你就會(hui) 順利地出得帖來。人們(men) 經常用王羲之寫(xie) 《蘭(lan) 亭序》時,二十個(ge) 之字麵貌各異,來形容他書(shu) 法的高明,我們(men) 還可以推測,如果他的文章再長些,再寫(xie) 四十個(ge) 之字還不會(hui) 一樣,因為(wei) 他掌握了之字書(shu) 寫(xie) 的關(guan) 節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因地製宜”。
第三,出帖還應“博涉多優(you) ”。
如果覺得離開某家某派的拐棍就不能走路時,可以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臨(lin) 習(xi) 二、三種其他人的帖。再請二、三位“帖先生”幫你走出困境。不必死守一家,更不應有門戶之見。可廣泛地“串串門”,到其它門戶裏轉一轉,看一看,用比較的方法看看不同流派的異同,有利於(yu) 克服片麵性和局限性。
入帖與(yu) 出帖,是學習(xi) 書(shu) 法必經的兩(liang) 個(ge) 階段,學習(xi) 書(shu) 法沒有入帖和出帖的功夫一切都無從(cong) 談起。對於(yu) 帖,不是飯後打嗝那麽(me) 明顯,也不是拉閘關(guan) 門那麽(me) 簡單。(鳴謝:魏文藝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