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為何唐代寫經越來越受追捧?
時間:2016年05月27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bv伟德官网 瀏覽數:5967
 

 

       從(cong) 近期國內(nei) 的拍賣紀錄來看,唐人寫(xie) 經沒有受到藝術品市場調整的影響,反而有越來越火的跡象,拍賣價(jia) 起拍都比較低,但是都能拍到很好的價(jia) 格,看了保利拍賣的紀錄就能發現,幾幅唐人寫(xie) 經精品十幾萬(wan) 起拍,能拍到三百多萬(wan) ,四百萬(wan) ,不斷地創出新高,究其為(wei) 何行情會(hui) 逆勢而上,仔細分析後也會(hui) 發現其中內(nei) 在的必然原因。

    1,稀缺性。唐人寫(xie) 經曆經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傳(chuan) 世品極少,清宮所藏不多,而且也流失殆盡,敦煌遺書(shu) 中唐代寫(xie) 經所占比例也很少,殘經斷片居多,而且大部分被國外著名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一部分唐人寫(xie) 經的精品之作在日本遣唐使之時帶回東(dong) 瀛供奉誦讀,目前基本也收藏在日本的一些大博物館內(nei) 列為(wei) 國寶收藏,隻有少數在日本民間被私人收藏。
      2,藝術性。唐人寫(xie) 經的書(shu) 法造詣極高,唐代朝廷中對於(yu) 抄寫(xie) 經書(shu) 非常重視,並成立了專(zhuan) 門的部門負責,當時著名書(shu) 法家歐陽詢、虞世南就曾給寫(xie) 經生教習(xi) 楷書(shu) ,這也是為(wei) 何唐人寫(xie) 經中一些書(shu) 法造詣讓人歎為(wei) 觀止的原因了,我們(men) 就先從(cong) 書(shu) 法說起。中國書(shu) 法曆史源遠流長,在浩如煙海的書(shu) 法類型裏,有一種獨特的書(shu) 法形式,它就是寫(xie) 經體(ti) 。這種特殊的小楷書(shu) 法在佛家和書(shu) 家的共同參修中得到了藝術上的升華。從(cong) 漢魏開始,佛教逐漸傳(chuan) 進中國。佛經的翻譯與(yu) 複製成為(wei) 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wei) 佛經是傳(chuan) 播佛法最好的信息載體(ti) 。自北魏開始,寫(xie) 經體(ti) 開始漸漸在佛教內(nei) 成為(wei) 一種獨特的文化。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書(shu) 法領域。由於(yu) 寫(xie) 經不完全是書(shu) 法行為(wei) ,還要給學習(xi) 佛法的人來閱讀,所以要求工整,易於(yu) 識別,通篇字體(ti) 均勻,這是基本的要求。在這個(ge) 基礎上,或秀美,或端莊,或冷峻,或雍容則全憑書(shu) 者發揮而為(wei) 之。無論何風格,必須以精誠貫穿以始終。究其原因,主要是意識形態上一定要達到和佛法最佳的契合,才能完整的闡述經文中表達的含義(yi) 。寫(xie) 經最忌諱信手為(wei) 之,亂(luan) 畫於(yu) 紙實則亂(luan) 心於(yu) 人,與(yu) 佛法違背。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因出家前書(shu) 畫水平已經很高了。所以出家後也常寫(xie) 佛經作為(wei) 修行。曾拿自己抄寫(xie) 的佛經給當時的印光大師看,想讓大師評論下自己的書(shu) 法如何。印光大師看後未作過多書(shu) 法專(zhuan) 業(ye) 的品論,隻說:文人習(xi) 氣未脫。弘一法師聽後忙請教如何寫(xie) 經?印光大師達到:唯有精誠。弘一法師聽後有所開悟,後直至去世其書(shu) 法都秉承“精誠”二字,以致晚年書(shu) 法半點塵俗不落,成為(wei) 一代大家。在當時有四種抄寫(xie) 佛經的背景:
      第一種是出家人。在當時,佛法是通過佛經來傳(chuan) 達佛法的,所以需要更多的法本來傳(chuan) 播。比丘、比丘尼是最有理由來抄寫(xie) 佛經的。
      第二種是經濟條件不好的知識分子。很多落榜的讀書(shu) 人都有過住在寺廟裏麵讀書(shu) 的經曆,對於(yu) 沒有信仰的抄經者,僅(jin) 僅(jin) 是謀生的手段。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文化教育,多有一定的書(shu) 法基礎,麵貌多姿多彩,是傳(chuan) 世最多的寫(xie) 經作品的作者。
      第三種是佛教信徒,多為(wei) 在家居士。佛教徒修行的方式之一,就是靠抄寫(xie) 佛經來加深對佛法的理解,在佛經中多有關(guan) 於(yu) 抄寫(xie) 佛經功德的描述。這些佛教信徒懷著深厚的信仰情感抄寫(xie) 佛經並加以傳(chuan) 播。這類抄經的人有書(shu) 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工整,有的天真,所以麵貌多樣。
      第四種比較特殊,就是在隋唐時期朝廷敕命而書(shu) 寫(xie) 。在隋唐時代,信仰佛教的統治者占大多數,收藏供養(yang) 佛經也就不奇怪了。傳(chuan) 世作品如國詮書(shu) 《善見律》等。但是落款的寫(xie) 經傳(chuan) 世極少。
      寫(xie) 經經曆魏晉南北朝、隋唐年代,漸漸形成寫(xie) 經體(ti) ,成為(wei) 書(shu) 法領域裏麵一種重要的書(shu) 體(ti) 。對後世書(shu) 法藝術產(chan) 生了巨大的影響!《宣和書(shu) 譜》中記載:經生寫(xie) 經時:數千字始終如一律,不失行次。
      筆法與(yu) 結構:
      受到內(nei) 容的限製,寫(xie) 經的篇幅都比較大。少則數百字,多則數萬(wan) 字。所以隻有手卷最適合這種多字的要求。在南北朝時期,這種格式就已經逐漸形成了,並成為(wei) 寫(xie) 經的默認格式。寫(xie) 經紙為(wei) 麻紙。工藝高超,紋理細膩,光滑,吸水性低。這樣才能達到書(shu) 寫(xie) 佛經的要求。因為(wei) 吸水性強的宣紙在書(shu) 寫(xie) 過程中毛筆很難控製,在短時間內(nei) 無法書(shu) 寫(xie) 很多的文字,所以到想寫(xie) 得快隻有不吸水的紙才能達到。紙高約二十到三十厘米,長約四十到五十厘米,寫(xie) 好後裝裱成長卷。紙上有非常細的烏(wu) 絲(si) 欄,就是用墨畫出的極細的格子,左右分行,上下不分排。每行格約兩(liang) 厘米左右。寫(xie) 經時依佛經抄寫(xie) ,每行因字形不同、繁簡相異,大概寫(xie) 二十個(ge) 字左右。
在字型上隻有1厘米見方。屬於(yu) 小楷。早期的寫(xie) 經有很濃的隸書(shu) 味道。大結構繼承著草簡的風貌,在筆法與(yu) 結構上比簡書(shu) 更加精道,初期筆畫有隸意,橫畫收筆上翹收筆,捺筆右下按筆微提收筆,都是隸書(shu) 的影子。隋朝時期,書(shu) 法筆法結構都已經成熟,小楷也隨著時代完成。
      一般來講,左低右高是寫(xie) 經體(ti) 的總體(ti) 規律,橫畫微微向右上方收筆時筆鋒回向左上方筆鋒自然調整為(wei) 中鋒,豎筆多橫筆入鋒收筆多回鋒,撇、捺多出字形以外,起著整個(ge) 字型平衡的作用。放射性字型是寫(xie) 經小楷的基本結構。左右結構的字多分出高低部首,收筆處多為(wei) 重心做力點。字的右下方多為(wei) 重心點。到了唐代,寫(xie) 經體(ti) 鼎盛之時,書(shu) 法點畫特點基於(yu) 完善,結構上的突破和探索就成了書(shu) 者的關(guan) 注點。
      外緊內(nei) 鬆:指字型內(nei) 部的空間均勻,避免局促的筆畫形成,字的邊緣沒有明顯的出入。這樣但看每一個(ge) 字可能平淡無奇,通篇看穩健的布局會(hui) 使人感到全篇的效果。但是過於(yu) 鬆散的字型會(hui) 有平庸感。
      外鬆內(nei) 緊:與(yu) 外緊內(nei) 鬆相反,字的中宮緊結,筆畫成向外放射狀,形成俊朗的風格。但是對於(yu) 多字的寫(xie) 經體(ti) 來講,緊結的字一旦多到一定程度,整體(ti) 感就會(hui) 感到局促,所以小楷的緊結程度是有一定法度的,過了那個(ge) 點就走向了審美的反方向。寫(xie) 經體(ti) 的書(shu) 法:
早期的寫(xie) 經體(ti) 多以南北朝字體(ti) 和隸書(shu) 入書(shu) 。如北魏時期的寫(xie) 經就有明顯的魏碑筆法和結構。隨著時光的流淌,隋唐代的寫(xie) 經法度可謂精準到極點。筆畫的巨細無遺,結構的千錘百煉都是隋唐寫(xie) 經的寫(xie) 照。寫(xie) 經體(ti) 與(yu) 當時代書(shu) 風的結合拓寬了書(shu) 寫(xie) 佛經的風格。通常寫(xie) 經體(ti) 小楷筆法都是以王羲之的筆法為(wei) 基礎,初唐時期,虞世南、         褚遂良、歐陽詢等在朝廷內(nei) 的威望足以影響到民間的佛經書(shu) 寫(xie) ,在敦煌寫(xie) 經裏麵發現不少寫(xie) 經的字體(ti) 都有當時名家的影子。寫(xie) 經雖然是宗教範疇,但在具體(ti) 創作中有意無意的受到當時文化背景深刻的影響。隋代《妙法蓮花經》
敦煌藏經洞中之物。這件作品書(shu) 寫(xie) 者佚名。結構態勢若飛,神采俊秀。筆畫上更是開合有度,點畫精熟至極,細處猶如懸絲(si) ,媚而脫塵。寬處磬石橫盤,千夫不移。它不同於(yu) 一般小楷作品字型一致,而是大小錯落各隨其態,通篇雖未小楷,但跌宕之氣,溢於(yu) 筆觸。小楷通常沒有像行書(shu) 那樣的連筆,所以初學者在筆法上很難取體(ti) 會(hui) 運筆的方法,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初學者通常遇到的問題。這篇作品能幫助我們(men) 了解筆法的走向,提按的輕重、轉折的微妙。能看出當時書(shu) 寫(xie) 速度很快,以至於(yu) 筆鋒外露,這樣導致點畫之間的連筆很多,透露出筆法的秘密。在為(wei) 後人學習(xi) 研究寫(xie) 經體(ti) 提供了很好素材和範本。畢竟:用筆千古不易,結體(ti) 隨時而異。趙孟頫的書(shu) 法理論很好的說明了筆法在書(shu) 法中的重要性。超出規矩之外,得於(yu) 法度之中是對這副作品最好的詮釋。唐人書(shu) 《靈飛經》
      提到小楷和寫(xie) 經體(ti) 就不能不說靈飛經。相傳(chuan) 為(wei) 鍾紹京所書(shu) ,在前些年,一本冊(ce) 頁裝裱的《靈飛經四十三行本》的問世終於(yu) 給拓本《靈飛經》一個(ge) 完美的合璧之美。記得早年學習(xi) 小楷,看到拓本《靈飛經》的光潔和秀美,總感覺它是完美的影子。隨著紙本《靈飛經》的真身顯現,讓這個(ge) 影子的主人得以露出廬山真麵。它終於(yu) 活了!紙本讓我們(men) 懂得墨跡與(yu) 拓本之間的連帶關(guan) 係。去體(ti) 會(hui) 拓本之外的點畫靈飛。神采超然,體(ti) 態開合有度,雍容大方,秀美近俗,但絕無半點人間煙火氣。論其筆法結構,必為(wei) 小楷之範本。論其氣韻,必然居廟堂之首。寫(xie) 經從(cong) 開始的以實用為(wei) 目的,漸漸發展成為(wei) 一種雅致的書(shu) 法藝術,是和曆代的無數的經生努力和佛教發展分不開的。在今天,閑暇之時,平心氣、展淨紙、研香墨、書(shu) 兩(liang) 三行小楷,體(ti) 會(hui) 屬於(yu) 古今從(cong) 未改變的那份沉靜,那份靈動,那份精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