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段子”
■斯舜威
最近回了一趟老家,在餐桌上聽了一些真實的“段子”,笑得簡直噴了飯、岔了氣,但過後回味,覺得有些苦澀與(yu) 悲哀。說真實,是因為(wei) 都是身邊發生的事情,有名有姓,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情節,不同於(yu) 虛構作品;說苦澀與(yu) 悲哀,是因為(wei) 餐桌上的所有人,與(yu) 所講述的對象,都擁有一個(ge) 共同的稱謂:書(shu) 法家,或者畫家。在大眾(zhong) 眼裏,或許大家都是“同類項”。從(cong) 另一角度說,有些“段子”裏的書(shu) 畫界“小人物”固然可笑、可憐,然而,君不見書(shu) 畫界的“大人物”們(men) 難道不是如此?這些笑料,隻不過是當今書(shu) 畫界的一個(ge) 縮影罷了。
略舉(ju) 數例: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某翁的名片上赫然印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字樣,一個(ge) 縣級市的普通書(shu) 畫家果真能享受這一“殊榮”?一位在文化部門任職的朋友道出原委,某年春節,文化部門慰問老藝術家,給了幾百元的“慰問金”,另有一次某翁向民政部門申請了1000元補助金,如願了,他將此視為(wei) “政府特殊津貼”,理直氣壯地印上名片。
“共和國60年60家”――一位農(nong) 民書(shu) 家,隨身帶一本書(shu) 法集,逢人便炫耀,集子中收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位書(shu) 法家,其他59位的名頭都很大,確實是有成就的書(shu) 法家,隻有他本人,連本地的鄉(xiang) 親(qin) 也未必知道他會(hui) 寫(xie) 字,而現在,居然變成了“共和國60年60家”之一,這本作品集就是他的“明證”。書(shu) 法圈內(nei) 人看了心知肚明,60人中隻有他是真正出錢的,而他出的錢除掉出版成本,就是“請君入甕”者的利潤。隻不過老實的農(nong) 民書(shu) 家未必知道自己上當受騙罷了,或者明知受騙也“將騙就騙”。奇的是,目前家鄉(xiang) 縣域內(nei) 已經發現了至少3位“60年60家”,而他們(men) 都是在縣裏都排不上號的業(ye) 餘(yu) 愛好者而已。
“我的朋友陳立夫”、“我的朋友胡適”是民國時期的“流行語”,這一版本的更新版仍在不斷流傳(chuan) 。比如某翁題寫(xie) 了“蔣某某故居”匾額,刻成牌匾,雇了一輛車,請了幾位民工,直奔奉化而去,到了豐(feng) 鎬房,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匾額懸掛了上去。管理者見狀,急忙過來阻止。某翁鎮定地說:“我的朋友陳立夫需要這樣一張照片。”他在自己題寫(xie) 的匾牌下拍了幾張照片,說:“好了,匾牌就送給你們(men) 吧!”可以想見,這照片他在去台灣時肯定會(hui) 派上用場的。後來他拿著與(yu) 陳立夫的照片合影到處示人,也不知是真是假。
“另立山頭”――某翁,原在建築隊打工,後隨建築隊到了某地,忽然癡迷書(shu) 法,屢屢申請加入當地省書(shu) 協未果,一時性起,雲(yun) :“這麽(me) 刁難,我自己成立一個(ge) ‘書(shu) 協’算了!”果然成立了一個(ge) 書(shu) 法組織,這幾年也風生水起,據說還在當地一些公共場合打出廣告,號稱“當今王羲之某某某”、“古有王羲之,今有某某某”雲(yun) 雲(yun) 。
“中國書(shu) 協特別會(hui) 員”――某翁,自稱書(shu) 畫院院長,後來在“院長”後麵加了一個(ge) 括號“中國書(shu) 協會(hui) 員”。身帶一證書(shu) ,碰到正兒(er) 八經的中國書(shu) 協會(hui) 員,便解釋:“我是特別會(hui) 員,證書(shu) 和你們(men) 的不一樣。”又解釋:“我們(men) 這批會(hui) 員是特殊的,在網上暫時還查不到。”當地舉(ju) 行各類書(shu) 畫活動,不管是否邀請他,他必定不請自到,且往往主動站(或坐)到主席台上。
“段子”還有很多,比如自稱其作品被某某中央領導、某某外國政要以及海內(nei) 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問其收藏證書(shu) 何在,答曰:我寄去了,他們(men) 必定能收到的。你說現在的郵政如此發達,怎麽(me) 會(hui) 收不到呢?原來他覺得隻要寄給別人,別人必定是收藏無疑了。
凡此種種,其實在一些體(ti) 製內(nei) 的書(shu) 畫家、已然成名的書(shu) 畫家身上,也或多或少有所表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方麵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ju) 的。這些農(nong) 民書(shu) 畫家、草根書(shu) 畫家的做法,並非獨創,乃仿效而來,或自覺或不自覺上了別人的當,即使發覺受騙,也甘心被騙到底,久而久之,連自己也覺得是真的了。我把這些“段子”簡要地寫(xie) 出來,絕非有意笑話那些處於(yu) 書(shu) 畫界底層的“小人物”,而是給那些有頭有臉的書(shu) 畫界人物一麵“鏡子”,讓他們(men) 也“照一照”,看一看,自己有幾分相像。(特別鳴謝:bv伟德官网管理員 魏文藝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