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天際傳聲――李灝先生遺作展暨同門書法紀念展在歲月畫廊開幕
時間:2013年06月16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bv伟德官网 瀏覽數:9033
 

       2013年6月15日下午,由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國際書(shu) 法家協會(hui) 聯合主辦的“天際傳(chuan) 聲――李灝先生遺作展暨同門書(shu) 法紀念展”在成都東(dong) 郊記憶歲月畫廊隆重開幕。李灝先生的大弟子、國際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席、著名書(shu) 法家、理論家、中國書(shu) 法全集主編劉正成,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書(shu) 法家張鐵林,成都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榮譽主席王榮軒,成都市文聯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葉浪,李灝先生弟子、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主席、成都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席舒炯,李灝先生弟子、成都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席團顧問孫仁傑等及社會(hui) 各界人士200餘(yu) 人出席了開幕式。

      這次展覽共展出作品近90件,其中40件作品是李灝先生書(shu) 作生平第一次與(yu) 公眾(zhong) 見麵,而他門下的三代弟子,如劉正成、張鐵林、舒炯、鄭家林、孫人傑等來自北京、成都各地的28位書(shu) 法家作品,也同時展出。四川書(shu) 法的傳(chuan) 承與(yu) 變遷,在這裏得以管中窺豹。

      李灝先生,成都華陽人。不僅(jin) 在書(shu) 法和文史辭翰上有精深的造詣,且在琴、棋、繪畫方麵均有所建樹。堪稱一代大師。在那段極其艱苦的歲月中,他飽受物質匱乏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由於(yu) 特殊曆史原因失去了工作)孓然一身,懷揣著“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仁者之誌,默默無聞、孜孜不倦地指導著劉正成、鄭家林、舒炯、蘇小波、孫仁傑、劉立仁等弟子學習(xi) 書(shu) 法。
       他帶學生,不拘一格,在那個(ge) 非常時期,人們(men) 見到的書(shu) 體(ti) ,不外乎顏、柳、歐、趙幾家,而他敢於(yu) 衝(chong) 破這種藩籬,教育學生打破碑帖界限,取碑帖之長,師法自然,使心靈與(yu) 天地相通。那個(ge) 時代,信仰缺乏,文化凋零,他的遠見卓識真可謂驚世之言。由於(yu) 他因人而異教學,用超前的審美意識教育和影響著他的弟子們(men) ,使弟子們(men) 在學習(xi) 中獲得了廣闊的空間,而成為(wei) 當今書(shu) 壇的大師。看他們(men) 的作品,風格迥異卻彰顯了書(shu) 法藝術的真諦,足見先生的高瞻遠矚。
       李灝先生的作品,高雅、淳樸,既有翰紮書(shu) 卷之風流蘊藉,又有剛健婀娜之氣派。他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真善美的追求融入筆端,所以滿紙清氣、一派天成。為(wei) 後來學書(shu) 者樹起了破除藩籬、恣意活潑的意象審美世界的明燈。
       本次展覽將於(yu) 六月二十六日結束。

 

   

出席天際傳(chuan) 聲――李灝先生遺作展暨同門書(shu) 法紀念展的領導和嘉賓

國際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席、著名書(shu) 法家、理論家、中國書(shu) 法全集主編劉正成在開幕式上致辭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書(shu) 法家張鐵林在開幕式上致辭

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主席、成都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席舒炯在開幕式上致辭

成都市文聯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葉浪宣布展覽開幕

歲月畫廊展覽大廳

歲月畫廊展覽大廳

歲月畫廊展覽大廳

歲月畫廊展覽大廳

劉正成、葉浪等參觀展覽

張鐵林、魏愛臣等參觀展覽

 

各界人士參觀展覽

李灝先生遺作

李灝先生遺作

李灝先生遺作

劉正成作品

李�T作品

李灝先生門下弟子合影

李灝先生門下弟子合影

 

李灝先生簡介:

    李灝先生,1930年農(nong) 曆6月初4日出生於(yu) 四川成都華陽,1978年病逝。由於(yu) 他自幼深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常以儒者自居,窮儒自況。

    50年代,李灝先生變賣房屋,辦過幼兒(er) 園。因在文字改革時,對簡化漢字方案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受到不公正對待。據說是在吳玉章先生的幹預下,他才沒有被定為(wei) “右派”,但也難以擺脫厄運的降臨(lin) ,他隨當年的上山運動到汶川鐵礦工作。六十年代初,被鐵礦“壓縮”回到成都,而失去了正式工作。

    那時,街道上的居民婆婆姆姆們(men) ,辦起了各種各樣的街道工業(ye) ,名曰“生產(chan) 組”。一個(ge) 玻璃生產(chan) 組急於(yu) 聘請一位師傅,李灝先生經人推薦得以錄用。他用了一個(ge) 晚上的時間,看完一本有關(guan) 的工藝學,第二天就到生產(chan) 就職,當上了上手師傅,開始了他在街道工業(ye) 的工作。

    李先生在生產(chan) 組的勞作,是繁重的體(ti) 力勞動。但在工餘(yu) 之暇,卻手不釋卷,以讀書(shu) 為(wei) 福。他生活在社會(hui) 的底層,一生異常的清貧,但在精神上卻保持著儒者的本色。他交往的朋友中有許多是飽學之士,無論是其終身敬重的孟淩雲(yun) 先生,還是省文史館的張鏡侯、王孝禹先生,書(shu) 畫家蔣仁庵、楊治民等先生,常常聚在一起談經論道,研討藝事或詩詞唱和。

     一日,李先生偕友人遊人民公園,以詩誌興(xing) ,李先生詩:“疊石為(wei) 屏土作土,碧波似鑒應紅欄。金風搖欹絲(si) 絲(si) 柳,暮靄清敷縷縷煙。天際傳(chuan) 聲過侯雁,林間遺響透寒蟬。悲秋固是詩人最,不著餘(yu) 懷任自然。”

    孟淩雲(yun) 先生和詩:“良朋相聚話巴山,皎潔秋光入畫欄。得句驚人添興(xing) 彩,詩成紙上起雲(yun) 煙。雪車冰柱雲(yun) 中鶴,夏去秋來雨後蟬。寄語英賢休自誤,但安然處便安然。”

    蔣仁庵先生和詩:“磊落胸懷氣若山,興(xing) 來相引一憑欄。神清最宜臨(lin) 秋水,意快渾忘起暮煙。顧影池中生瘦月,尋聲林下絕寒蟬。相逢已是醇醪醉,煎茶當酒亦陶然。”這幾首詩雖然是平常唱和,卻反映出在斯文掃地的文革中,幾位文化人的生活與(yu) 精神狀況。

    李先生的儒家本色還表現在儒法兩(liang) 家的揚棄上。當年舉(ju) 國上下正開展“評法反儒”、“批判當代大儒”的政治指向,路人皆知。李先生對此憤憤然,曾對人言法家“慘�少恩”,用以治國是一個(ge) 災難,傳(chuan) 統的文化爭(zheng) 論可以回歸到學術領域去繼續“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李先生的這種“社會(hui) 關(guan) 懷”,反映出一個(ge) 傳(chuan) 統文化人的理性與(yu) 良知。

    李先生的書(shu) 法兼取碑、帖之長,隸書(shu) 、楷書(shu) 、行書(shu) 皆謂精妙。李先生的書(shu) 法以中鋒行筆,爽健利落,既有翰劄書(shu) 卷氣之風流蘊藉,又兼北碑之剛健婀娜;滿紙清氣,一派高貴,傲岸的凜凜風神。李先生是把他對生命的體(ti) 驗與(yu) 對真善美的追求,溶入了自己的書(shu) 法之中,固其書(shu) 法翹出眾(zhong) 家,自成高格。李先生所追求的是盡善盡美,所推崇的是“元沙含金,璞石抱玉”,“不激不厲,風規自遠”,他的書(shu) 法美學觀也體(ti) 現出儒家的中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李先生的又一儒者本色。也正是在“文革”時期,劉正成、蘇曉波、鄭家林、舒炯、孫人傑,各因機緣得從(cong) 李灝先生學習(xi) 書(shu) 法。在“文革”時期,學習(xi) 書(shu) 法是沒有功利觀念的,教授書(shu) 法也不象今天要收學費。劉正成先生在《舒炯書(shu) 法藝術》一書(shu) 序言中說:“我們(men) 學習(xi) 書(shu) 法的那些歲月裏,那種對藝術宗教般的情感,太濃重了,那是充滿絕望和希望的年代,給我們(men) 饋贈,值得重溫……”

    李先生的書(shu) 法教學,善於(yu) 因材施教,既重書(shu) 法之技,更重書(shu) 法之“藝”,“大匠授人以規矩,而不授人以巧”。在閑談中,常常海闊天空,引經據典,感物抒懷,隨機生發。“石門銘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龍藏寺著若金花遍地,細碎玲瓏”。“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yu) 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齊於(yu) 斷割”。書(shu) 之道,易也,著於(yu) 像顯,近取諸身,遠取諸象。一入法式,凡天地之風雲(yun) 山川之狀,鳥獸(shou) 蟲魚花木之形皆所體(ti) 會(hui) 。貴在自然而無矯造強作之跡,筆兼方圓,墨全呈彩,神全氣暢,勢正機活庶幾近矣”。“臨(lin) 摹靠伏案之功,擬法憑博識之效……”

    李先生的教學就在這類閑談中進行。對聽者來說,當時或不甚了之;久之既悟,則獲益良多。

    李先生博聞強記,作書(shu) 示範,詩文俱隨手寫(xie) 來,從(cong) 不假書(shu) 。常做跋語,或考釋書(shu) 法源流,或講授文字“六書(shu) ”沿革,或講解詩意,或引申發揮,妙語迭出,啟人心智。如“書(shu) 法源於(yu) 六書(shu) 之旨,故知某從(cong) 某,俾得其確當也。然魏晉刻石多與(yu) ‘六書(shu) ’不符者,蓋欲美字之形而忽其字之義(yi) 。子鶴先生曰:‘字宜詮義(yi) ,非照臨(lin) 其之,不必拘形存字之美,奪字之源,是謂能法。’”有說世傳(chuan) 羲之法帖大抵為(wei) 宋元人摹本如《快雪適晴》,幾似南宮手筆。惟唐人改鉤本,稍呈璞懋之氣,但較以《蘭(lan) 亭》及唐僧集字,則又嫌輕盈一類矣。”

    李先生論詩,注重意向,如講析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以此啟示“學書(shu) 亦如登臨(lin) ,立足愈高,則眼界愈闊。”長期的口傳(chuan) 手授,不但使我輩八法精進,更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陶治了性情。他的幾位學生,皆為(wei) 書(shu) 法界俊彥之士。劉正成原為(wei) 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中國書(shu) 法》雜誌主編;鄭家林是前成都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主席、市青少年宮藝術部負責人;舒炯也是前成都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主席、市青年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主席。蘇小波為(wei) 原青羊區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業(ye) 餘(yu) 時間亦活躍於(yu) 書(shu) 法界。他們(men) 都為(wei) 培養(yang) 書(shu) 法的後繼人才,繁榮和光大書(shu) 法藝術,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李灝先生先後在成都市西城區過街樓玻管生產(chan) 組、同仁路84號水廠翻砂車間、二道橋星火製藥廠(後為(wei) 菊樂(le) 公司兼並)工作過。李先生終身未娶,孑然一身,以廠為(wei) 家,棲身於(yu) 生產(chan) 組簡陋的房室裏。家具僅(jin) 一床,一木箱,環睹蕭然,出不閉戶;於(yu) 1978年夏病逝。

    李灝先生去世後許多精辟書(shu) 論未及整理,散見其書(shu) 法作品中,現將收集到的精典妙語附錄如次:

     1、羲之書(shu) 簡大小兼施,運筆神捷,故其善也在氣,其彰也在力。今人善氣則失於(yu) 狂,彰力又病其粗,故逸少書(shu) 奇貴也。

     2、魯公祭侄文稿,用墨最美善,其濕能見毫,枯則透紙。凡學用墨,宜多參悟。

    3、趙孟�急就章,乃臨(lin) 古帖,雖存章草之形,然頓捺乏力,去漢簡遠矣。蔡襄所書(shu) ,氣韻兼善,惜識之者鮮。又倪雲(yun) 林亦精此法,然傳(chuan) 世亦少。

    4、王鐸晚明書(shu) 家,其草法張芝,更出新意。具平原之雄強,兼景變之勁麗(li) 。有清三百年,及今尚無一人能過者。或曰於(yu) 右任亦精草書(shu) ,餘(yu) 以為(wei) “可隨行”三字謝之。

    5、美人董氏、龍藏寺,上承六朝之雄強,下資唐宋以規範,質懋而莊,文麗(li) 而雅,隋書(shu) 中之精良者二碑當在蘇孝慈之上,奚疑哉!

     6、二爨 、鄭長猷諸以古樸,石門焦山以飄逸,二張以質妍,始平公、楊大眼以形健,學書(shu) 當玩其風格,突出精神,庶其不差。

    7、南碑中二爨故優(you) ,然妙處在繞東(dong) 漢風趣。餘(yu) 謂先學張壽、白石神君二碑,待領悟筆意之後,再臨(lin) 龍顏、寶子,則筆有由致矣。

    8、曹全碑平直顯現,工過則近與(yu) 俗。法重乃損其麗(li) ,故不以全力專(zhuan) 注可也。餘(yu) 謂學隸,當以�M閣校官入手,先得其璞厚,次以武梁祠題字、石門參其峭瘦,禮器、乙瑛益其工整,婁壽、張壽之拙巧,夏承之奇雄,白石神君之方朗,六經刻石之莊重,致於(yu) 曹侯小子之勁遒,皆漢之神韻,各具其風而又皆曹景完所未逮也。今人隻知史晨、孔宙、景君華嶽為(wei) 達學已屬陋識矣。至於(yu) 衡方、劉熊、魯君等將何擇而是耶?

    9、凡學古人書(shu) ,初摹其意,次仿其形,意明形似,則快意而疾書(shu) 之。亦可稍加己意,務求天然,以去拘板之態。久之由熟返生,是為(wei) 脫化,雖拙實巧矣。

    10、石門銘飄然有出世之姿,書(shu) 學頗難,苟若少病,當記其訣。約曰:緊裹毫,長走筆,疾而不徐,細而有力。或曰,既非草,何以貴速。正以其流暢無拘,氣機天縱也。

    11、無論漢魏六朝之字,總以流暢清晰為(wei) 上,所謂法貴天然,式重璞懋是也,今見初學者往往一筆數折,藏鋒匿畫,以為(wei) 無痕,頓顫漫施,自矜奇古。至於(yu) 功虧(kui) 手壞,終不自悟者多矣。

    12、所謂千絲(si) 迥露,萬(wan) 毫其力,乃運轉毫鋒之妙;否則紊絲(si) 亂(luan) 發,何有所取。

    13、色薄而透紙者筆力雄健,墨重而見毫者入鋒有法,皆以疾勁之功,切忌輕抹也。

    14、古人譽書(shu) 精絕、精妙,何謂也?先生曰:絕者空古人,非新創閣何由致達;妙者開來世,雖偶然之筆,亦可為(wei) 式。俗人無知,絕妙漫用。惟《書(shu) 譜》稱鍾張絕,二王妙,乃允當。

    15行草之貴,在乎氣機。然則機發於(yu) 心,故在筆先,俯仰向背之勢,拱揖曲伸之姿,莫不因之也。氣泄於(yu) 毫,著紙乃彰,上行下承,若線貫珠,似斷還連,雖間不滯。至於(yu) 氣機活暢,筆縱天然,庶於(yu) 人法矣。

    16、用筆之法,向無定準,究其大要,不外豐(feng) 銦榮枯之著於(yu) 紙,豐(feng) 乃肥厚,棱為(wei) 瘦巧,榮言潤濕,枯即幹薄。各因其勢,互為(wei) 消長,如字之大小兼施,四體(ti) 雜用,惟以自然,不以強造,顏魯公之稿草用墨,活潑無絲(si) 毫矯作之痕,而字兼真行草三體(ti) ,亦極合度,可作規矩。

    1989年10月,北京大地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一部匯集了有關(guan) 中國書(shu) 法及其書(shu) 法家資料的詞典――《中國書(shu) 法鑒賞詞典》。在第1491頁上,李灝辭條:“李灝小傳(chuan) ,(1930―1978)號中善,四川華陽人。工書(shu) ,師法謝無量,通經史,有哲學著作《沉浮篇》。善詩。惜埋名一世,窮愁而逝。好啟迪後賢,蜀中書(shu) 壇仍有遺響。”

    同頁,配刊李灝先生《論書(shu) 劄》作品一幅。《論書(shu) 劄》簡介現代李灝書(shu) 。紙本,行書(shu) ,語一則,凡六行,共四十三字,北京八方齋主藏。《論書(shu) 劄》釋之如下:“南北朝之善書(shu) 者,陶貞白可譽為(wei) 仙,鄭道昭乃尊為(wei) 聖,學仙難於(yu) 羽化,法聖易入佳境,是故雲(yun) 峰石之刻之可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