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shu) 法是“學”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
有人練了多年書(shu) 法,很刻苦,天天寫(xie) ,但是進步並不很大。而有的人學書(shu) 法時間雖不很長,但進步很明顯。原因何在?與(yu) 方法(或稱路子)有關(guan) 。學習(xi) 書(shu) 法,公認的最好方法就是堅持臨(lin) 帖。提倡向傳(chuan) 統學,向古人學。書(shu) 法的學問在古代字帖中幾乎都能找到。泛泛地練字不如精心臨(lin) 帖。臨(lin) 帖是從(cong) 源頭學起最受益的辦法,也是被證明為(wei) 可行的方法。為(wei) 什麽(me) 要臨(lin) 帖?臨(lin) 帖是一種訓練。首先是練眼睛的觀察能力,即能把字的特點看準,分得出好壞,這是寫(xie) 好字的前提。其次是練手的控製能力,能把帖中的字準確地模仿下來,實際上是能把你想象的形象表達出來,久而久之就會(hui) 形成一種表達能力。這時,進一步的書(shu) 法創作能力也就不難解決(jue) 了。另外,對於(yu) 成年人或老年人來說,臨(lin) 帖可以改掉一些痼癬,提高書(shu) 法質量。
二、學書(shu) 法要像練射擊一樣瞄準“圓心”。
我常用打“圓心”來比喻臨(lin) 帖。射擊運動員打靶,總是瞄準圓心(十環)來練,瞄準圓心才有可能打出十環。學書(shu) 法要像射擊運動員那樣,以圓心為(wei) 目標,把起點定高一些。什麽(me) 是書(shu) 法的“圓心”(或者說“十環”)?就是優(you) 秀的碑帖,即那些在曆史中形成的、被公認的範本。比如王羲之的《蘭(lan) 亭序》、《聖教序》,以及歐、顏、柳、黃、米、趙等人的代表性字帖。在一個(ge) 時期內(nei) ,選擇其中一種作為(wei) 學書(shu) 法的老師,照著臨(lin) 寫(xie) 。選好字帖就是找個(ge) 好老師。從(cong) 學古人精品入手,這是書(shu) 法藝術的傳(chuan) 統性使然,是提高書(shu) 法技能的根本途徑,可避免少走彎路。
三、臨(lin) 帖要精練,不要貪多。
現在出的字帖很多,如果不加選擇,一輩子也臨(lin) 不完。就一本字帖而言,也並非每個(ge) 字都要重點學。怎麽(me) 辦?一次精選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量的甚至是幾個(ge) 字,反複臨(lin) 習(xi) ,研究,吃透,悟出其中的門道,學其精髓,觸類旁通,是一個(ge) 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曾經讓一個(ge) 剛入學、基礎不很好的學生試驗過:在一個(ge) 時間裏專(zhuan) 門寫(xie) (蘭(lan) 亭序)中的“是”字,讓她邊寫(xie) 邊琢磨,最後寫(xie) 像了,嚐到了用筆、結字和臨(lin) 帖的甜頭。我鼓勵她堅持下去。實際上.會(hui) 寫(xie) 這一個(ge) “是”字,就能寫(xie) 好其他的字,寫(xie) 得多了,技法自然就提高了。如果你的起點是高的,學出來字的質量也會(hui) 是高的。我認為(wei) ,以一本帖為(wei) 立足點,再旁及其他,兼收並蓄,融會(hui) 貫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比今天寫(xie) 這個(ge) 明天又寫(xie) 那個(ge) ,甚至拿起筆來隨便寫(xie) 、盲目寫(xie) 效果要好得多。古人也肯定過這種辦法。寫(xie) 字不止要下功夫,還要用一點巧勁。要做到精練出效果,要有“悟性”,動腦子,多琢唐,善於(yu) 從(cong) 用筆、結體(ti) 、章法、用墨及意境等方麵進行揣摩,用心領悟,找出規律,日積月累,不斷總結提高。
四、“書(shu) 法”偏愛老實人
學書(shu) 法是個(ge) 慢活,要有相當的時間積累,沒有捷徑,難以速成,太急了不行,不下功夫不行。隻有一步一步地學,老老實實地練,持之以恒,打牢基礎,循序漸進,才會(hui) 學有所成。既不可把書(shu) 法神秘化,也不能簡單化。我相信那句話:老天爺總愛關(guan) 照老實人。方法對頭,功夫用到,加上善悟,自然是可以把字寫(xie) 好的。當然這是僅(jin) 就“寫(xie) 字”而言,書(shu) 法藝術作為(wei) 一門國粹和博大精深的學問,還涉及文學、曆史、文字、漢語、美學等很多字外功,那就說來話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