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全國第十屆書學討論會優秀論文(最高獎)】吳維羲、吳開賦:天趣與人工――新媒體語境中的中國書法展覽設計論略
時間:2015年03月23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bv伟德官网 瀏覽數:7023
內容提要:【全國第十屆書學討論會優秀論文(最高獎)】吳維羲、吳開賦:天趣與人工――新媒體語境中的中國書法展覽設計論略

 

論文作者之一:吳維羲

 -----------------------------

天趣與(yu) 人工:新媒體(ti) 語境中的中國書(shu) 法展覽設計論略

吳維羲 吳開賦

    【內(nei) 容提要】新媒體(ti) 是新的技術支撐體(ti) 係下出現的媒體(ti) 形態,其已將我們(men) 帶入了具有開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征的全新語境――新媒體(ti) 語境。美術館作為(wei) 典藏、研究、展示藝術作品並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公共機構,置身於(yu) 新媒體(ti) 語境,其文化傳(chuan) 播已麵對著全新的格局。本文從(cong) 策展人(展覽總體(ti) 設計)的角度對當代中國書(shu) 法展如何在遵循展覽規律的前提下恰當運用新媒體(ti) 作了初步探討。

    【關(guan) 鍵詞】新媒體(ti)   美術館  書(shu) 法展  展覽設計  合理運用

    新媒體(ti) 是新的技術支撐體(ti) 係下出現的媒體(ti) 形態,數字報刊、手機短信、微信通訊、IPTV、網絡、觸摸媒體(ti) 等新型媒體(ti) 形態的相繼出現和飛速發展,對社會(hui) 生活諸領域均產(chan) 生了極大影響,其作為(wei) 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傳(chuan) 播方式,在傳(chuan) 播過程中形成了信息化社會(hui) 中的一種獨特場域,將我們(men) 帶入了具有開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征的全新語境――新媒體(ti) 語境。不言而喻,美術館作為(wei) 典藏、研究、展示藝術作品並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公共機構,置身於(yu) 新媒體(ti) 語境,其文化傳(chuan) 播已麵對著全新的格局。
    就美術館諸項工作而言,藝術展覽(書(shu) 法展、繪畫展、雕塑展及設計展等等)是實現其社會(hui) 功能的主要方式,而新媒體(ti) 在陳列中的有效運用,對於(yu) 提高美術館信息傳(chuan) 播的質量和信息服務能力、滿足觀眾(zhong) 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高美術館形象等都將發揮出重要作用。就“書(shu) 法”而言,當代書(shu) 法在各個(ge) 層麵都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1】,堪稱多元並存的當代文化景觀中之亮麗(li) 風景線。近年來,書(shu) 法國展、國際展以及名家書(shu) 法群展或個(ge) 展,頻頻亮相各級公立美術館或民營美術館,繁花競秀的佳作不僅(jin) 大大促進了業(ye) 內(nei) 書(shu) 法家的創作熱情,也產(chan) 生了良好的社會(hui) 影響。但是,隨著新媒體(ti) 的興(xing) 起,信息傳(chuan) 播方式和人們(men) 接收信息的方式、言行方式之改變,以及與(yu) 之相應的民眾(zhong) 審美情趣和品味的日益提高和相較於(yu) 一些書(shu) 法媒體(ti) 業(ye) 已充分運用的網絡書(shu) 法展、微信書(shu) 法展等展覽形態,在美術館實地展出的大多數書(shu) 法展采用的將作品按一定間距掛在牆上(或輔以平櫃展示冊(ce) 頁等),觀眾(zhong) 隻需移步換景地觀看作品本身即可(即缺乏必要的相宜形式和內(nei) 容的輔助展品)的傳(chuan) 統展覽方式已顯單一、陳舊。並且,從(cong) 當代書(shu) 法展的互動性、書(shu) 法藝術的普及性角度說,絕非隻求圈內(nei) 熱鬧,而是要大眾(zhong) 能感興(xing) 趣、來關(guan) 注、看得懂,並進而起到激發其學習(xi) 書(shu) 法之效,此亦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因此,當代書(shu) 法展(尤其是國家級大展和重要的學術專(zhuan) 題展)如何在遵循展覽規律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運用新媒體(ti) 以深入淺出地傳(chuan) 達展品信息、加深觀眾(zhong) 對書(shu) 法家創作狀態和創作理念的了解、進一步增強觀眾(zhong) 對書(shu) 法文化的認同感等,是頗值探究的課題。本文擬從(cong) 展示總體(ti) 設計的角度,對在美術館舉(ju) 辦的書(shu) 法展【2】合理運用新媒體(ti) 以充分發揮其良好的交互性、趣味性、形象性等應著重考慮和注意的方麵略抒管見,不正之處,敬希方家教正。

    一
    縱觀近年來我國藝術展覽的發展趨勢,可以明顯看到,新媒體(ti) 語境作為(wei) “在一定時期內(nei) 影響和製約人們(men) 認知和實踐的一種意義(yi) 背景和文化形態”【3】,已對當今美術館的藝術展覽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4】。可以說,相對於(yu) 傳(chuan) 統式書(shu) 法展覽,多媒體(ti) 技術在當今美術館的廣泛運用,可以給參觀者帶來全新的視聽體(ti) 驗,彰顯美術館展覽的時代感,在傳(chuan) 播書(shu) 法文化信息方麵將到更全麵、更直觀、更有效的傳(chuan) 播效果。因此,探討美術館的書(shu) 法展覽如何合理運用多媒體(ti) 技術,對我國未來在美術館舉(ju) 辦的國家級書(shu) 法大展和學術專(zhuan) 題展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筆者認為(wei) ,新媒體(ti) 語境中的中國書(shu) 法展覽設計,要求策展人、展覽總體(ti) 設計師既要對當前多媒體(ti) 的形式、種類、功能等有較為(wei) 充分的了解,又要對相關(guan) 多媒體(ti) 在特定的展覽主題、展覽空間中的設置形式、運用方式和將產(chan) 生的效果有充分估計和把握,從(cong) 而達到充分彰顯展覽意圖、反映作品藝術價(jia) 值及揭示作品內(nei) 涵之目的,使展覽在保證其學術嚴(yan) 謹性和藝術性的前提下,兼具科普性,如此方能吸引當今觀眾(zhong) 的文化需求、契合觀眾(zhong) 的觀展心理。而要做到這點,與(yu) 展覽陳列總體(ti) 設計的全局性把握關(guan) 係至密。
    這裏所說的“總體(ti) 設計”,是指書(shu) 法展覽設計專(zhuan) 家在內(nei) 容設計方案中對展覽的藝術形式有自己的考慮,既有宏觀意義(yi) 上對形式設計有明確的提示與(yu) 指導,也有根據展覽內(nei) 容結構和展品特點而對展覽各個(ge) 局部、細部在表現形式上的相應考慮。這要求內(nei) 容設計者及撰稿人不僅(jin) 要十分熟悉書(shu) 法領域的專(zhuan) 業(ye) 內(nei) 容,還應懂得展覽藝術的一般規律並了解當前適用於(yu) 書(shu) 法展覽的多媒體(ti) 種類。擔任內(nei) 容方案設計的策展人對某個(ge) 展覽的內(nei) 容、展品最為(wei) 熟悉,從(cong) 內(nei) 容的角度盡量多給設計師提一些表現某內(nei) 容宜采用的多媒體(ti) 形式的建議,有利而無弊【5】。當然,這種“總體(ti) 設計”僅(jin) 係原則性規定,最後的形式、表現方式如何,應與(yu) 形式設計師及電腦公司的多媒體(ti) 設計人員多多交流,充分尊重其專(zhuan) 業(ye) 意見。值得一提的是,形式設計師亦當仔細閱讀展覽內(nei) 容腳本,對某個(ge) 書(shu) 法展的展覽性質(如“蘭(lan) 亭獎”展覽、全國“三名工程”書(shu) 法展、隸書(shu) 專(zhuan) 題展等)、展品及評委遴選獲獎作品的理由(評語)【6】、有關(guan) 學術研究成果應有所熟悉。如此,總體(ti) 設計專(zhuan) 家(以內(nei) 容設計為(wei) 主)與(yu) 形式設計師便能從(cong) 彼此專(zhuan) 業(ye) 的角度互提意見和建議,進行深度交流,發揮各自特點,通過優(you) 勢互補與(yu) 通力合作,則可望設計出較成功的當代書(shu) 法展覽。

   
    在上述有關(guan) 展覽總體(ti) 設計諸要點基礎上,就當代中國書(shu) 法展使用多媒體(ti) 技術的一般性原則和規範而言,在保證“尊重事實”、“定位於(yu) 輔助”、“著眼於(yu) 效果”的前提下,竊以為(wei) 陳列展示總體(ti) 設計在考慮多媒體(ti) 技術的運用時,主要應著眼於(yu) 以下幾點【7】:
    一是有助於(yu) 揭示展品內(nei) 涵。某些展品具有較深的文化內(nei) 涵,如果僅(jin) 采用傳(chuan) 統的直接陳置展品的方式,一般觀眾(zhong) 難以理解,即便附加了關(guan) 於(yu) 展品的簡要文字說明,亦嫌枯燥乏味,這種方式既不能充分彰顯展品的文化魅力,也不易讓觀眾(zhong) 較充分地了解展品的藝術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難以對重要展品留下深刻印象。這種情況下,運用相宜的多媒體(ti) 技術來對展品進行輔助性的、形象化的說明,則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近年的重要書(shu) 法展中,在這方麵做得較好的首推陳振濂先生於(yu) 2009年12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ju) 辦的“意義(yi) 追尋――陳振濂書(shu) 法大展”。該展在展區的八個(ge) 部分,各設定了導讀提示板,每個(ge) 部分的創作、展示主題與(yu) 依據,均以作者“自白”與(yu) 觀眾(zhong) “旁白”的方式展示。此外,展覽還安排學者專(zhuan) 家、教授博士等每日值班作現場導讀講解。相對於(yu) 傳(chuan) 統式書(shu) 法展,這一展覽方式已可謂頗具創意。但若能適當運用新媒體(ti) 技術,無疑將收到更佳效果,――如在其“金石題識錄”這組作品展線的適當位置采用多通道拚接融合技術,設置多投影的、無縫拚接的演示背屏,循環播映相關(guan) 文物原件乃至反映文物曆史背景的影像(可在紀錄片或曆史劇中選取適當畫麵),如此,不僅(jin) 會(hui) 充分凸顯創作者深沉的曆史感,亦對觀眾(zhong) 領會(hui) 及這組題識書(shu) 法的文化價(jia) 值起到積極的提示引導作用。
    二是有助於(yu) 書(shu) 法家創作環境的虛擬呈現、形象化反映場景和事件。就諸類書(shu) 法展的展覽方式而言,近年已有個(ge) 別名家展有意識地注重展覽中“書(shu) 香情境”的營造和創作環境的模擬場景展示,如在杭州西湖聖塘景區湖畔居留青會(hui) 館舉(ju) 辦的“湖上雅集――何應輝、鮑賢倫(lun) 書(shu) 法展”,展覽空間內(nei) 古典式條案、靠椅與(yu) 茶幾、蓮蓬與(yu) 石缸等等的精心擺設,使整部展覽空間環境彰顯出清逸古雅的格調,作品與(yu) 展示環境相即相融,置身其間,觀眾(zhong) 身心皆自然融入書(shu) 香氛圍,得到美的享受和啟迪。又如“意義(yi) 追尋――陳振濂書(shu) 法大展”,則專(zhuan) 門辟出展廳將陳振濂先生在杭州的書(shu) 房及常用巨印十三方以原樣移展北京,作一次情景再現展示,塑造出立體(ti) 的書(shu) 法文化氛圍,使觀者有如臨(lin) 其境之感,得到了觀眾(zhong) 的交口稱譽。雖然此種展覽方式和手段較之以往一般傳(chuan) 統書(shu) 法展的布展方式已大進了一步,但仍屬靜態展示,如能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內(nei) 容作相應提升,即恰當運用新媒體(ti) 以增加展覽的動態感、生動性,則展覽的時代感與(yu) 互動性將得到明顯體(ti) 現。
    以上舉(ju) 兩(liang) 展為(wei) 例,盡管觀眾(zhong) 在展覽中對“書(shu) 房文化”已有所體(ti) 驗,但仍較難通過展示空間中“書(shu) 香情境”的靜態設置和書(shu) 法佳作而真切感受到當代書(shu) 法大家的創作狀態與(yu) 技巧方法。那麽(me) ,假若根據展覽空間體(ti) 量,在其中設置相宜的多媒體(ti) 視頻或“直幕”投影係統,播映書(shu) 法家在創作參展作品時的揮運視頻乃至平日的某些生活狀態如靜夜臨(lin) 帖讀書(shu) 、暇日品茗操琴以及其某件代表作的創作時間內(nei) 與(yu) 書(shu) 家有關(guan) 的交遊、事件、影像資料等等,則其與(yu) 靜態的場景設置互為(wei) 映發,使書(shu) 家的文化形象更為(wei) 鮮活,書(shu) 家的生活與(yu) 創作狀態讓人一目了然。又,如陳振濂先生的巨幅式書(shu) 法創作過程其實在網絡上可以檢索,但一般觀眾(zhong) 平時或未注意,則展覽中如在其巨幅作品近旁有相關(guan) 的視頻或“直幕”投影設置,這種“現場感”無疑會(hui) 令觀眾(zhong) 及業(ye) 內(nei) 人士皆印象深刻。薑夔所謂讀古代法帖、臨(lin) 帖應達到“如見其揮運之時”(《續書(shu) 譜》)的境界,在新媒體(ti) 勃興(xing) 的今天,為(wei) 何還要觀眾(zhong) “遙想”呢?若在重要書(shu) 法展上適當增入相關(guan) 新媒體(ti) 設置,真實展示書(shu) 家如何揮毫、如何換鋒、如何提按以及超大尺幅書(shu) 法的用材、創作方法等,既有助於(yu) 業(ye) 內(nei) 書(shu) 法家學習(xi) 借鑒、有利於(yu) 批評家的個(ge) 案研究,也能以“現場教學”感而實現對一般觀眾(zhong) 的“科普”之效,其能達到的良好社會(hui) 效益,不言而喻。
    三是有助於(yu) 展品的形象化說明和小體(ti) 量展品細節的高清晰展示。茲(zi) 以2007在中國美術館舉(ju) 行的當代篆刻藝術大展為(wei) 例:該展在展陳方式上理念較新,一是展覽配合印章原石,以輔助展品的形式展出了篆刻家常用刻刀;二是展櫃中除展出原石外,均以輔助展品的形式在展櫃背壁掛設了該作品的高清放大作品照。相對於(yu) 以往篆刻展的展覽內(nei) 容設計與(yu) 形式設計,該展的展示設計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如展覽中陳列的篆刻家的篆刻工具,牽涉的是篆刻家具體(ti) 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情境,站在當今多媒體(ti) 語境中來考慮,若提前攝製篆刻家創作參展作品過程並采用相應的多媒體(ti) 在展覽中演示,則細膩而生動,信息傳(chuan) 達充分,顯然會(hui) 收到更好的“文化傳(chuan) 播”效果。其次,就運用多媒體(ti) 技術對小體(ti) 量展品細節進行高清晰展示而言,大多數篆刻作品體(ti) 量較小,將其置於(yu) 展櫃中,觀眾(zhong) 不易欣賞到其細節。對於(yu) 藝術價(jia) 值較高的重要展品則宜采用相宜的高科技手段進行展示,如可采用多連視頻屏的形式,對一件或幾件重要作品(比如獲獎作品)進行高清的、全方位的演示,將原石在視頻中進行旋轉演示而並見其印麵與(yu) 邊款、圖像連綴形態演示及印麵與(yu) 邊款單獨放大演示等相結合,如此,則能使重點展品得到充分展示。
   四是有助於(yu) 展覽內(nei) 容的延伸。美術館展覽空間有限,展覽主要是將能體(ti) 現展覽主題的重要的、直接的內(nei) 容設置在正式的展覽當中,其他相對展覽展示主旨而言的次要內(nei) 容或延展的內(nei) 容(文字或圖像資料)則可錄入觸摸媒體(ti) ,供有興(xing) 趣的觀眾(zhong) 點擊瀏覽。就美術館景區而言,可建設WIFI無線網絡覆蓋,利用WIFI無線網、物聯網等相關(guan) 技術,能讓進入景區和美術館的觀眾(zhong) 能夠利用自有移動終端或專(zhuan) 用導覽設備通過發送短信、RFID標簽觸發、二維碼讀取、圖像檢索等方式,主動獲取與(yu) 參展書(shu) 法家師承、學術經曆、藝術觀點及其代表作、創作年表以及美術館位置分布、展館規模、館藏作品等相關(guan) 的豐(feng) 富信息。如此,則可望實現陳列展覽信息傳(chuan) 遞的最大化,使美術館能更好地傳(chuan) 播優(you) 秀文化、深化教育功能,兼顧到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zhong) 的需求。關(guan) 於(yu) 合理運用多媒體(ti) 技術以進一步提升美術館館內(nei) 展覽與(yu) 文化信息傳(chuan) 播能力,“景區智慧化”因有利於(yu) 擴展美術館的外延、傳(chuan) 播更深入和更廣泛的文化信息,應是當前頗值探索、實踐的模式,限於(yu) 篇幅,當另文討論。
    五是有助於(yu) 適當增加展覽的趣味性。隨著觀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強、審美趣味的進一步提高,美術館舉(ju) 辦的中國書(shu) 法展覽應相應地豐(feng) 富觀眾(zhong) 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形式。書(shu) 法展覽若是端作高高在上的“高雅藝術”的架子俯視一般民眾(zhong) ,則很難拉近觀眾(zhong) 與(yu) 書(shu) 法佳作、書(shu) 法文化之間的距離,傳(chuan) 統式靜態展覽和平鋪直敘隻會(hui) 導致觀眾(zhong) 的觀展疲勞,難以收到良好的教育、宣傳(chuan) 和文化傳(chuan) 播效果。因此,在不違學術嚴(yan) 謹性的前提下,結合參展書(shu) 法家或展品,運用相宜的多媒體(ti) 技術予以輔助介紹、增加一定程度的趣味性,既能調節整部陳列起承轉合的內(nei) 容和形式節奏,亦能激發觀眾(zhong) 興(xing) 趣,調動其觀展情緒。如運用多媒體(ti) 互動技術,設置“多媒體(ti) 魔法書(shu) ”(按:所謂“魔法書(shu) ”即利用投影儀(yi) 和紅外感應設備為(wei) 主要設備組建的一套非觸點多媒體(ti) 演示係統,並可通過識別係統做出互動效果),通過“魔法書(shu) ”實現對全部參展作品的瀏覽和局部放大觀看;又如通過“互動桌麵”以實現對展覽作品章法的重新組合實驗;再如運用多媒體(ti) 模擬實景結合模型等展示手段的綜合技術以製造某種揭示展示主題的大型場景、或結合場景複原和多屏影像演示的體(ti) 驗式場景等等,都是增加當代書(shu) 法展趣味性的有效方式。

    結語
    首先,從(cong) 社會(hui) 文化因素上考慮,古代書(shu) 法的觀賞展示方式與(yu) 書(shu) 寫(xie) 方式、書(shu) 作形製往往是一體(ti) 兩(liang) 麵之事,如明中期以降,隨著高大軒敞的宅第之營建的增多,以往書(shu) 齋的書(shu) 畫小品清玩已不適應這種高粱大柱的室內(nei) 懸掛,因而促成長軸大幅在此際的流行。作為(wei) 懸掛的長軸大幅作品與(yu) 可置於(yu) 掌中把玩的冊(ce) 頁、扇麵、手劄等不同,由於(yu) 遠觀、仰視欣賞對作品視覺衝(chong) 擊力之需要和揮運的弧度變化等因素,前者不論在筆墨形式還是章法布局上都對創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8】,“需要更加偏重於(yu) 視覺形式,強調氣勢、強調大效果,往往有意地誇張和加大各種變化”【9】。那麽(me) ,值得深思的是,當代新媒體(ti) 運用,除能引起展覽方式的變化外,是否也會(hui) 引起書(shu) 法創作方式等相關(guan) 的一係列變化呢?要之,事實上,新媒體(ti) 技術的運用也意味著美術館今後將分別從(cong) “知識生產(chan) ”與(yu) “知識再生產(chan) ”這兩(liang) 個(ge) 角度滿足民眾(zhong) 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10】。
    其次,如果在當代中國書(shu) 法展覽中運用新媒體(ti) 技術,即便展覽空間足夠使用,尚需考慮到展期長短和成本費用問題。如前文述及的個(ge) 別新媒體(ti) 技術,其價(jia) 格不菲,若將之運用到即便是展出一月至兩(liang) 月的展覽中,也不劃算。如此,這種臨(lin) 時性書(shu) 法展覽中多媒體(ti) 的運用則需考慮相關(guan) 新媒體(ti) 內(nei) 容的可持續性(後續其他展事或學術會(hui) 議還可利用)、新媒體(ti) 技術的相應與(yu) 適用性以及價(jia) 格問題。如何在臨(lin) 時性大展中在保證成本、既能節省費用而又能合理運用多媒體(ti) 以使展覽更煥其彩,尚需實踐和進一步研討。換言之,類似成都中國書(shu) 法館這種可作某種專(zhuan) 題書(shu) 法展長期展示的展場,則可充分考慮新媒體(ti) 技術在展覽中的運用。
    再者,本文僅(jin) 是立足“新媒體(ti) 語境”而就當代中國書(shu) 法展展覽“策略”提出的初步看法。要之,書(shu) 法藝術尚“天趣”與(yu) “神韻”,而“新媒體(ti) 技術”可謂“人工”,在此意義(yi) 上說,“天趣”與(yu) “人工”,如何做到圓融無礙,如何避免人工“傷(shang) ”天趣,如何做到“人工極處得天工”,亦是需要當代書(shu) 法策展人、主辦方與(yu) 承辦方(公立或私立美術館)都需進一步研討的問題。正如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人體(ti) 的延伸》中所言“媒介即信息”,成功的多媒體(ti) 技術的運用,其與(yu) 相應內(nei) 容是“合”,而不是“分”,是更為(wei) 有效地傳(chuan) 達相關(guan) 信息而不是遮蔽相關(guan) 信息。要言之,多媒體(ti) 技術對於(yu) 當代中國書(shu) 法展來說是把雙刃劍,其在展覽中的運用主要應注意須服務於(yu) 展覽主題和內(nei) 容、避免多媒體(ti) 技術使用的喧賓奪主和生搬硬套。
    總結上說,關(guan) 於(yu) 種種多媒體(ti) 技術在美術館書(shu) 法展覽中的合理運用,由具有藝術背景和學術背景的策展人擔任的總體(ti) 設計師(內(nei) 容方案設計及撰稿,兼及提出形式指導意見)應有通盤考慮。具有藝術背景和學術背景的策展人擔任總體(ti) 設計,因其對當代書(shu) 法創作價(jia) 值取向與(yu) 潮流及相關(guan) 曆史背景的熟悉,一方麵便於(yu) 其把握整部展覽的內(nei) 容節奏和不同多媒體(ti) 技術的設置在展示的空間中的相互關(guan) 係,另一方麵則有利於(yu) 其從(cong) 內(nei) 容角度給形式設計師提出某內(nei) 容宜采用的多媒體(ti) 技術的建議,通過與(yu) 形式設計師和多媒體(ti) 設計人員的交流溝通,在堅持學術性的前提下,以解讀參展作品、傳(chuan) 達作品意義(yi) 和價(jia) 值、介紹一定的書(shu) 法創作知識為(wei) 基礎,結合展品實際而決(jue) 定相應、相宜且適度的多媒體(ti) 技術選擇和具體(ti) 表現內(nei) 容與(yu) 方式。同時,亦應注意充分發揮傳(chuan) 統書(shu) 法展覽手段之長,令其與(yu) 多媒體(ti) 技術的運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cong) 而使多媒體(ti) 語境中的美術館書(shu) 法展覽煥發出其自身的文化魅力和時代豐(feng) 采。

    注釋:
    【1】陳洪武:《什麽(me) 是當代書(shu) 法的精氣神》,《中國藝術報》2010年4月14日。
    【2】本文旨在討論新媒體(ti) 語境中的當代書(shu) 法展在美術館的展覽方式。至於(yu) 傳(chuan) 統經典書(shu) 法展,因其大多在博物館展出,屬博物館陳列範疇,故姑略不論。又,因新媒體(ti) 藝術(newmediaart)越來越多地被前衛藝術家所實踐,且如上海多倫(lun) 美術館新媒體(ti) 藝術展即已大體(ti) 體(ti) 現出“量身定做”的展覽設計。而部分新媒體(ti) 作品亦複與(yu) 當代架上繪畫同展,故關(guan) 於(yu) 當代“繪畫”在美術館的展覽新模式,亦暫略不論。
    【3】楊振英 劉石檢:《新媒體(ti) 時代的語境解讀》,《今傳(chuan) 媒》2013年05期。
    【4】從(cong) 展覽策劃的角度來看,移動終端與(yu) 3G技術的結合不僅(jin) 能夠幫助策展人在第一時間發布策展理念,與(yu) 觀眾(zhong) 直接溝通,獲取反饋;它還可以使展覽方在設計布展方案時,使用三維建模的技術,在電腦中呈現未來展覽的效果。如湖北美術館在舉(ju) 辦“中德當代繪畫藝術交流展”“再水墨――中國當代水墨展”等展覽時,都充分使用了相關(guan) 手段,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參見魯虹《數字化美術館的社會(hui) 作用》,《中國文化報 》,2014-04-13
    【5】樊一:《陳列內(nei) 容設計五題》,未刊稿。
    【6】第六屆中青展曾實行評委對其所選獲獎作品作出評選理由簡述的辦法。若今後國展仍實行此法,則評委評語完全可作為(wei) 重要輔助展品入展.
    【7】本文這裏主要是討論美術館的書(shu) 法展覽陳列總體(ti) 設計在考慮運用多媒體(ti) 時應注重的幾大方麵,所舉(ju) 的相關(guan) 多媒體(ti) 技術的運用係僅(jin) 就筆者初步考慮而言,並非指某種情況必須用何種多媒體(ti) 技術。
    【8】吳維羲:《異景:徐渭書(shu) 法生成因緣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3年第6期
    【9】郭德軍(jun) :《徐渭書(shu) 學研究》(中國優(you) 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吉林大學,2007。
    【10】魯虹:《數字化美術館的社會(hui) 作用》,《中國文化報 》,2014年4月13日。

    【作者簡介】
    吳開賦,1941年生於(yu) 廣漢。河南書(shu) 法函授院畢業(ye) 。曾任廣漢市圖書(shu) 館館長、廣漢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秘書(shu) 長。現為(wei) 廣漢九江書(shu) 畫院顧問。
    吳維羲,1996年畢業(ye) 於(yu) 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係,1998年四川大學哲學藝術學院高研班結業(ye) 。現任三星堆博物館學術研究部副部長,係中國先秦史學會(hui) 會(hui) 員、四川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三星堆科研教學基地特聘研究員,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會(hui) 員、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四川省青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