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12月28日晨讀】]“ 燜 一 燜 ” 再 出 鍋
時間:2014年12月28日 來源:四川書法網測試數據 作者:四川書法網 瀏覽數:5378
內容提要:【12月28日晨讀】]“ 燜 一 燜 ” 再 出 鍋

 

------------------------------------

“ 燜 一 燜 ” 再 出 鍋

■斯舜威


  記得小時候每每放學回家,便急吼吼問:“娘,飯做好了嗎?”娘有時會(hui) 說:“燒好了,燜一燜就好出鍋了,別急。”中年後偶爾自己動手烹飪,發覺這“燜一燜”大有講究。如果飯一做好就開鍋,燜不透,便不香,甚至可能夾生。一些燉菜、蒸菜,如果不“燜一燜”,將“湯”和“氣”回進去,便不爛、不軟,味道將大打折扣。我不是烹飪專(zhuan) 家,對“燜一燜”現象說不出一個(ge) 所以然,之所以想到了“燜一燜”,是由此而聯想到了書(shu) 畫家及其創作。書(shu) 畫家成材也好,書(shu) 畫創作也好,其實也需要“燜一燜”的過程,但現在有不少年輕的書(shu) 畫家,往往急不可耐,急於(yu) “出鍋”,已經顧不上哪怕是稍微“燜一燜”了。

  不久前和一位八旬美院老教授聊天,他是頗有建樹的書(shu) 法家、國畫家,因為(wei) 要引述他對一些中青畫家的感慨,姑且把他的名字隱去。他說,當年在美院教書(shu) ,培養(yang) 了一批書(shu) 畫家,有幾位真的非常出色,畫得好,便留校了。但這些年,他們(men) 的潤格越來越高,其作品則越看越覺得還不如當年了。商品畫畫多了,氣便浮,眼便俗,手便低,自己卻沉浸在“市場成功”的喜悅中,全然不覺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水平在滑坡。最後,他頗為(wei) 惋惜地說:他們(men) 現在可能已經“回不去了”。也就是說,當一位書(shu) 畫家的“黃金時期”已過,即使他發覺自己在走下坡路,想要重新回歸到上升通道,也未必能夠,很可能已成“明日黃花”,大勢已去,無力回天。多年前有一篇文章,記得題目大致是:山東(dong) 的小老板毀掉了多少有大師相的書(shu) 畫家。我覺得是有幾分道理的。幾年前山東(dong) 的書(shu) 畫市場好,稍有點名氣、有點功夫的書(shu) 畫家都往山東(dong) 跑,錢掙到了,嚐慣了銅錢味,就樂(le) 此不疲,把書(shu) 畫換錢的功能無限製地放大了。

  不久前應好友之約,到一家有名的企業(ye) 家辦的畫廊參觀,畫廊裏陳列著好幾位被他“包養(yang) ”的書(shu) 畫家的作品,我和一位同事看了後都深有感慨,覺得這幾位被“包養(yang) ”的書(shu) 畫家的作品,其實遠不如他們(men) 10年前的精彩。我知道他們(men) 中的好幾位,就是那位八旬老教授、老畫家所感歎的對象。他們(men) 原本是“一鍋好料”,可以烹飪出色相俱佳、味道精美的“藝術佳肴”,可惜沒有“燜一燜”就急於(yu) “出鍋”,也就將就著隻能這個(ge) “味道”了。

  更有甚者,近來發現一些美術院校本科剛剛畢業(ye) 的“準書(shu) 畫家”,已經以“書(shu) 畫名家”的姿態出現,在媒體(ti) 上、自媒體(ti) 上紛紛炒作,大概急於(yu) 要收回“讀書(shu) 成本”了。我相信短期他們(men) 也會(hui) 有收益的,總有一些買(mai) 家會(hui) 購買(mai) 他們(men) 的作品,得到一些經濟實惠。但如果他們(men) 稍安勿躁,先“燜一燜”,長期收獲可能會(hui) 更大。

  幾天前應杭州國畫院之約去作講座,談書(shu) 畫家的文化修養(yang) ,講座結束時,我提出了“燜一燜理論”,並和在讀的10位青年書(shu) 畫家“約法三章”:讓我們(men) 靜下心,沉住氣,“燜一燜”。那麽(me) ,這“燜一燜”需要多長時間呢?不是幾天、幾個(ge) 月,而是幾年、幾十年,到70歲、80歲,乃至90歲“再出鍋”。這樣是不是太長了?不長的,中國書(shu) 法、中國畫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煎熬,不到70歲、80歲,難言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