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著名大學者、文學家、經學家、思想家、書(shu) 法家,被譽為(wei) 明代百科全書(shu) 式的第一大才子。其記誦之博,著作之富,古今罕匹。詩文葩麗(li) ,含吐六朝;經術解悟,直越程朱;宇宙名物、經史百家、稗官小說、醫卜技能、草木蟲魚,靡不究心。其才學卓越,人品俊偉(wei) ,光彩煥發,流光百世。作為(wei) 一代學術巨擘、蜀學翹楚,楊慎在儒學、史學、哲學、政治學、考據學、文學、音韻學、書(shu) 學等諸多領域,成就斐然,開風氣之先,對中國古代社會(hui) 、中華文化、巴蜀文化等產(chan) 生了極為(wei) 重要之影響。
2023年,時值楊慎(升庵)誕辰535周年。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全麵發揚楊慎治學精神,傳(chuan) 承燦爛的巴蜀文化,深入貫徹落實四川省曆史名人文化工程戰略部署,全麵提升文化核心競爭(zheng) 力,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四川省楊慎研究會(hui) 、四川省楊慎研究中心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之相關(guan) 精神,擬於(yu) 年內(nei) 舉(ju) 辦紀念楊升庵誕辰535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特確定以楊慎著述與(yu) 文獻整理研究、楊慎經學與(yu) 經學思想研究、楊慎文學與(yu) 文學思想研究、楊慎史學與(yu) 史學思想研究、楊慎古文字與(yu) 音韻學研究、楊慎書(shu) 法與(yu) 書(shu) 學思想研究、楊慎流寓地與(yu) 學術活動研究、楊慎曆史貢獻與(yu) 影響研究、楊慎其他相關(guan) 研究為(wei) 主題,征集高水平學術論著。研究成果可以是調研報告、研究論文、學術專(zhuan) 著等原創作品。誠邀海內(nei) 外學人概予支持,踴躍參與(yu) ,共襄盛舉(ju) 。
提交的論著應觀點明確,論述清晰,引據準確,內(nei) 容充實,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學術價(jia) 值。論文撰寫(xie) 要遵循學術規範。文前須附內(nei) 容提要(300字以內(nei) )、關(guan) 鍵詞。文中引用的文獻和他人的理論觀點,須加注釋,注釋集中於(yu) 文後。論著後麵注明作者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身份證號、工作單位、文化程度、學位、職務職稱、通訊地址、移動電話、郵編郵箱。
主辦方將聘請本領域專(zhuan) 家擔任評委,評選出優(you) 秀成果50件。每件優(you) 秀成果獎勵人民幣3000元,並頒發榮譽證書(shu) 。
主辦方可擁有對優(you) 秀成果結集出版、發行、信息網絡傳(chuan) 播等相關(guan) 權利,作者可擁有成果署名權。
凡入選優(you) 秀成果的作者將被邀請參加學術研討會(hui) ,非四川省楊慎研究會(hui) 會(hui) 員作者論著入選即可獲得加入四川省楊慎研究會(hui) 的條件。
征集時間:即日起至2023年8月31日截止(信函以寄出地郵戳時間為(wei) 準,並請附寄電子版)。
郵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桂湖街道湖濱路328號 四川省楊慎研究會(hui) 收
郵 編:610500
郵 箱:SCSYSYJH@163.com
聯係人及電話:何小敏 (028)83960073
四川省楊慎研究會(hui)
四川省楊慎研究中心
2023 年 4 月7日
附:征文格式
1.來稿文前須附內(nei) 容摘要(300字以內(nei) )、關(guan) 鍵詞(3-6個(ge) ),文後附參考文獻。
2.文後須附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工作單位、郵編、學位、研究方向、職務職稱、通訊地址、移動電話、電子郵箱等。
3.主辦方對來稿內(nei) 容有刪改權及技術處理權。重大刪改當與(yu) 作者商量,若不同意刪改者請於(yu) 來稿中注明。
4.來稿統一使用規範的簡體(ti) 漢字,注釋集中於(yu) 文後。來稿請仔細核對引文,標明引文出處。引文具體(ti) 標注格式如下:
(1)古籍著作類:依著者、文獻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標注。
董仲舒著,淩曙注:《春秋繁露》卷五《重政》,北京:中華書(shu) 局,1975年,第30頁。
胡安國:《春秋傳(chuan) 》卷首《春秋傳(chuan) 序》,四部叢(cong) 刊本。
李心傳(chuan) :《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
(2)現代著作類:依著者、文獻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標注。
庫恩:《必要的張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9頁。
葉舒憲:《比較文學到比較文化——後文學時代的文學研究展望》,《東(dong) 方叢(cong) 刊》第3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16頁。
(3)報刊類:依作者、文獻名、報名/刊名、日期/年期、頁碼標注。
曾毅平:《再論漢語修辭學的顯科學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1996年第1期,第55頁。
李曉東(dong) 、危兆蓋:《川大<儒藏>“史部”出齊》,《光明日報》2014年8月20日第9版。
西文書(shu) 名、刊名采用斜體(ti) ,文章篇名用雙引號。
凡同篇文章中腳注,再次出現時可省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
[漢]董仲舒著、xxx校點:《春秋繁露》卷五《重政》,第30頁。
庫恩:《必要的張力》,第229頁。
■溫馨提示
2.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