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十三屆書(shu) 法篆刻展覽的複評、終評工作於(yu) 2024年2月25日至3月5日,在離北京市內(nei) 近百公裏的平穀金海湖畔進行。評審場地很開闊,設施完備,為(wei) 評審工作提供了物質保證;場地的封閉性很強,又為(wei) 評審工作提供了環境保證。二百餘(yu) 位評委、專(zhuan) 家及工作人員經過了10天晝夜兼程、緊張而有序的工作,圓滿完成了評審任務。在座談中,評委會(hui) 主任孫曉雲(yun) 說:“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展覽,而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的確,這是書(shu) 法事業(ye) 的一項係統工程,從(cong) 去年秋季十三屆國展征稿啟事的發出,到最後展出、出版以及理論研究跟進,需曆時約一年時間。國內(nei) 外數萬(wan) 作者的積極參與(yu) 與(yu) 認真創作,中國書(shu) 協三十幾個(ge) 團體(ti) 會(hui) 員單位組織創作、征集稿件進行初評,山西、浙江、河南三個(ge) 承辦展區的努力籌備等等。上下聯動,群策群力,投入了這項工程。而當代書(shu) 法四十餘(yu) 年探索發展的成果,社會(hui) 文化大背景對展覽形成的導向與(yu) 支撐,書(shu) 法界及社會(hui) 各方麵對這項活動的廣泛參與(yu) 密切關(guan) 注,以及本屆國展將對當代書(shu) 壇產(chan) 生的深遠影響力等等,使十三屆國展成為(wei) 一項重要的文化藝術係統工程。
本屆國展設立組織委員會(hui) 。組委會(hui) 下設評審機構,評審機構包括審議委員會(hui) 、評審委員會(hui) 、審讀委員會(hui) 、監審委員會(hui) 和學術媒體(ti) 觀察團。審議委員會(hui) 負責對評審結果進行審定,產(chan) 生各書(shu) 體(ti) 入展及進京展作品名額,以及對評審工作的全程觀察,在每輪投票前如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及時合議。評審委員會(hui) 負責按照評審流程開展評審工作,審讀委員會(hui) 負責對作品的文本與(yu) 文字進行審讀,監審委員會(hui) 負責對政治方向和業(ye) 務方向的全麵監督,確保參與(yu) 評審人員依紀依規評審,學術媒體(ti) 觀察團負責深入考察評審工作,撰寫(xie) 學術文章,並進行客觀報道。嚴(yan) 謹的組織機構是圓滿完成評審工作的組織保障,組委會(hui) 領導下的五個(ge) 不同職能的委員會(hui) 相互支撐又相互補充,組成一個(ge) 縱橫交錯的組織框架。審議委員會(hui) 由協會(hui) 領導、主席團成員及相關(guan) 專(zhuan) 家組成。評委會(hui) 按照書(shu) 體(ti) 分成篆書(shu) 、隸書(shu) 、楷書(shu) 、行書(shu) 、草書(shu) 、篆刻、刻字7個(ge) 評審組,各評審組的評審委員主體(ti) 構成是各書(shu) 體(ti) 的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成員,評委都是在創作上曾獲各種獎項、有專(zhuan) 業(ye) 影響力的優(you) 秀書(shu) 法家,評委不但要個(ge) 人創作優(you) 秀,而且要熟悉當代書(shu) 法的發展曆程,創作技法與(yu) 形式的特征及審美走向,並了解全國各地書(shu) 法創作的狀況及有潛力的代表性書(shu) 法家,具備創作經驗、擁有專(zhuan) 業(ye) 信息、具有評審經驗等多方麵的素質與(yu) 能力,確保評審的專(zhuan) 業(ye) 性與(yu) 準確性。
為(wei) 確保十三屆國展的嚴(yan) 肅性和權威性,規範評審工作行為(wei) ,嚴(yan) 肅評審工作紀律,特製定了嚴(yan) 格的評審行為(wei) 守則,每個(ge) 評委都簽下了承諾書(shu) 。一百餘(yu) 位評委,10天的評審工作過程中,未發現違規違紀行為(wei) ,可以說是風清氣正。參與(yu) 評審的各委員會(hui) 委員,認真簽下的承諾書(shu) ,是用自己的人格做出保證,這是一種高度的覺悟與(yu) 自律,但隻有“自律”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嚴(yan) 格的“他律”,就是用規則來限製評委。評審工作要給每位評委充分獨立表達個(ge) 人意誌的自由空間,但又要用製度的牢籠來製約每個(ge) 人的越界違規行為(wei) ,評委隻能在具有規定性的空間中表現獨立性,而不是任所欲為(wei) ,從(cong) 而確保了評審工作的公開、公正、公平。評審工作現場嚴(yan) 格把控,沒有工作證件的人員不準進入,進入場地的評委及工作人員要收繳手機,強化了保密措施。評審工作分書(shu) 體(ti) 進行,每個(ge) 書(shu) 體(ti) 的評審區及評委是相互隔離的,評審工作指南手冊(ce) 第一頁就開門見山地寫(xie) 道:“全國第十三屆書(shu) 法篆刻展覽各書(shu) 體(ti) 分區獨立評審。除所屬委員會(hui) 職能需要外,請勿參與(yu) 其他書(shu) 體(ti) 現場評審。”這將評委的活動範圍規定在本書(shu) 體(ti) 評審區內(nei) ,各書(shu) 體(ti) 評審獨立進行,互不幹擾,各書(shu) 體(ti) 評委之間互不交流,這種規定大大減少了評委“出軌”的可能性,評審工作要一輪輪的投票,評委在每次投票前視必要要召開合議短會(hui) ,每位評委充分表達意見,對候選作品不同風格形式等作出分析,並指出創作中的時風流弊。對評審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從(cong) 而規避投票中的偏差,通過合議交流,在評委相對取得共識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投票,投票時評委間不許交流,而且相互保證一定的距離,保證每個(ge) 評委投票的獨立性和自主權。可以說,十三屆國展的評審紀律是曆屆國展中最為(wei) 嚴(yan) 謹的。
這次評審的工作,製定了嚴(yan) 密科學的流程。為(wei) 了使評審更加準確,采用了多輪投票的方式,一輪一輪地篩選,以保證把最優(you) 秀的作品選出來。另外在技術方麵也有許多革新,第一輪的投票工作量非常大,在往屆國展作品的第一輪評選中,往往采用評委分組進行的方式,致使評委不能見到全部作品,本屆國展第一輪投票,采用在大屏幕上展示作品高清圖片的方式,既可使每個(ge) 評委能見到全部作品,又能放大圖片觀察作品細節。在後期對原作的評審中,每件作品都貼上了獨有的二維碼,作品不顯示編號,評委們(men) 用投票器掃二維碼來決(jue) 定作品的取舍上下,使作品的信息更加保密,評審工作更加快捷、準確。評委投票完成後把投票器交監委,由計算機計票統計,能迅速完成並避免了人工計票的誤差。把計算機技術運用到評審工作中,使評審工作更加迅速、準確、保密。
本屆國展在曆屆國展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當下書(shu) 法隊伍發展及創作研究的實際,深入調研,參考其他兄弟協會(hui) 的工作經驗,有許多新的改革措施。其中最重大的改革是在中國書(shu) 協的指導下,將稿件的征集及初評交各團體(ti) 會(hui) 員進行。再一點是十三屆國展分三個(ge) 展區展出,在中國書(shu) 協統一協調指導下,由團體(ti) 會(hui) 員單位承辦。其中山西展區展出行書(shu) 和草書(shu) ,浙江展區展出篆書(shu) 、篆刻與(yu) 刻字,河南展區展出隸書(shu) 和楷書(shu) 。三個(ge) 展區共展出作品約1000件,並從(cong) 中選取優(you) 秀作品約300件在北京展出。
中國書(shu) 協在平穀組織的十三屆國展作品複評中,共收到各團體(ti) 會(hui) 員單位報送來的初評後非會(hui) 員作品8389件,免初評中國書(shu) 協會(hui) 員作品8350件,港澳台及海外華人投稿181件。這種改革大大調動了各團體(ti) 會(hui) 員單位的主動性與(yu) 積極性。立足於(yu) 基層,更深入廣泛的組織發動十三屆國展的創作。分三個(ge) 展區展出使展覽的傳(chuan) 播更加廣泛。在上下聯動中,使團體(ti) 會(hui) 員單位增強了對全國書(shu) 法創作宏觀認識及把握,從(cong) 而提升了國展的創作質量。分工協作,各司其職,也使中國書(shu) 協集中精力搞好入展作品的複評、終評工作,以及以十三屆國展為(wei) 典型案例,對當代書(shu) 法創作隊伍、創作勢態以及未來發展作深入研究。
國展體(ti) 現著當代書(shu) 法創作的包容性,多樣性,在植根傳(chuan) 統的基礎上表現時代的主旋律。在突出書(shu) 法藝術技法與(yu) 形式表現的同時,把握好整個(ge) 展覽的思想深度文化高度,切實踐行藝文兼備的精神。為(wei) 保證展出作品文本、文字的正確無誤,本屆國展在十二屆國展審讀工作的基礎上。出台了新的舉(ju) 措。即審讀委員與(yu) 本書(shu) 體(ti) 的評審委員共同審讀作品,提出問題,明辨是非正誤,最終由本書(shu) 體(ti) 的評審委員通過獨立投票決(jue) 定作品的上下取舍。審讀委員是以高校書(shu) 法研究專(zhuan) 家為(wei) 主體(ti) ,而評審委員是以優(you) 秀的書(shu) 法家為(wei) 主體(ti) ,二者相結合,使參與(yu) 審讀者的知識結構更為(wei) 多元,評判兼具文化性與(yu) 藝術性的雙重視角,使評審在突出文化性的同時,更貼近當代書(shu) 法創作的實際。同時也使評審流程中各項工作無縫銜接,避免在審讀的環節中評審委員的閑置。實踐證明這項改革舉(ju) 措是非常正確的,使審讀工作更加務實有效,更加科學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在審讀工作中,相對來說,對篆、隸、楷三種書(shu) 體(ti) 審讀時,審讀委員發現與(yu) 提出的問題較多,發揮了主導作用;而在審讀行書(shu) 、草書(shu) 時,評審委員提出的問題較多,相對發揮了主導作用,究其原因,對篆、隸、楷三種書(shu) 體(ti) 中所犯的錯誤多屬知識性的,而行書(shu) 、草書(shu) 中提出的問題都是草法的正誤及對創作中作者變化字形合理性的判斷,審讀委員與(yu) 評審委員自身的知識結構及關(guan) 注重點有所差別,二者的結合使審讀工作更加全麵與(yu) 務實。
對文本的審讀包括創作內(nei) 容所用版本的核對,力求用最有權威的版本,及時發現指出作者的筆誤及疏漏,還有對行文及語法的研讀,不放過細節,有時幾位專(zhuan) 家在爭(zheng) 議中逐漸使問題明晰而達成共識。還有一個(ge) 文義(yi) 是否優(you) 美、健康的問題,審讀總的原則是既不放過明顯錯誤,又采取較為(wei) 寬容的態度。如對自作詩詞格律問題,作者采用現代漢語四聲的新韻而不合平水韻,采用允許、包容的立場。又如幹支紀年的行文語法,在認真考察前人用語多樣性的背景中,也采用包容的態度,一般不指為(wei) 錯誤。
對作品中的錯字、別字、假借不妥的字認真審讀、甄別研判。部分作者為(wei) 求得作品的新奇以使形式動人,在選字、用字中獵奇求異,在曆代流傳(chuan) 的眾(zhong) 多字形中,選怪異而不常見的字用,再加上隨心所欲的誇張變形、增損易位的變化,其中篆刻、篆書(shu) 、隸書(shu) 中表現尤甚。一些作者古文字知識貧乏,犯了“因無知而無畏”低級錯誤。
對書(shu) 法創作用字來說,有時並非簡單的、絕對的去確定正誤,創作的不同書(shu) 體(ti) 、不同內(nei) 容、不同的人都會(hui) 影響到選字用字及判斷正確的標準。書(shu) 法創作中不但有真、草、隸、篆諸體(ti) ,而且由地域、時代、創作者不同而風格紛呈,再加上近幾十年不斷有新的文字材資出土或被發現,被書(shu) 法家取為(wei) 書(shu) 法創作的母本,所以對具體(ti) 文字的正誤判斷要慎重。書(shu) 法創作用字既要尊重文字的規律,保持文字的正確性、可識性,又要以表現書(shu) 法美為(wei) 要,而字形之美是書(shu) 法美的基本條件與(yu) 重要組成部分,字形之美是選字用字另一條重要原則,所以對有爭(zheng) 議的問題,非關(guan) 鍵的問題一般采取寬容的態度,如同法律上的“疑罪從(cong) 無”的原則。如有些字雖然有所本,但所本為(wei) 前人就寫(xie) 錯的字,如南北朝時期的許多所謂的“碑別字”,其實是錯字或俗寫(xie) ,在這次審讀中一般不被指為(wei) 錯字,但應該明白,這是作者文字功底不厚,盲目使用工具書(shu) 所致。再如有些作品在寫(xie) 的長款中夾雜簡化字(簡化字也是一個(ge) 複雜的問題),一般也不再要求返工,不強求文字絕對的“純”,而求藝術形式的統一與(yu) 完美。還有一些因取用互聯網上的文本而出現的錯誤,或因盲目使用網上字庫或工具書(shu) 上的文字而出現的錯誤,究其根本,仍是作者文化素養(yang) 與(yu) 文字學功力欠缺所致。對於(yu) 文本審讀、文字審讀,總的原則是既要判明正確、決(jue) 定取舍,又要柔性操作,把握好一個(ge) “度”,既不能因藝而傷(shang) 文,又不能因文而損藝,作品藝文兼備、相輔相成,在文與(yu) 藝的相互支撐、相互兼容中追求內(nei) 容與(yu) 形式的高度完美。但對具體(ti) 的問題需要用心甄別、討論,既要保持創作中文本與(yu) 文字的嚴(yan) 肅性,又不可因“剛性執法”而傷(shang) 及作者忘我創作中的激情,不可因對文字、文本的過度審讀傷(shang) 及了創作的“銳度”。
“展覽時代”書(shu) 法創作,對作品形式的重視是必然的,但為(wei) 了追求形式變化出新而以傷(shang) 害文本、文義(yi) 、文字的正確為(wei) 代價(jia) ,是不可取的。在本屆國展的審讀中,發現刻意的形式設計而無視文本、文義(yi) 、文字的正確性表現較為(wei) 明顯,有些作者在正文後的題跋文字與(yu) 正文毫無關(guan) 聯,文意不通,文筆低下,文字錯誤多發生在刻意設計的題跋中。這種為(wei) 題跋而題跋,刻意追求形式變化而無視書(shu) 法文化性的表現在創作中形成一種“流行風氣”,在審讀中是不予認可的。對於(yu) 形式美問題,當下創作一方麵應有較強的形式意識,對形式美理性的追求是當代創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麵要在自然書(shu) 寫(xie) 中表現書(shu) 法內(nei) 在的韻律節奏與(yu) 外在的形式美,中國書(shu) 法藝術最高的境界是本真與(yu) 自然,這是中華美學精神對書(shu) 法藝術的定位。所以設計性、製作性不可取代書(shu) 法的自然書(shu) 寫(xie) 性。對這二者把握,表現著創作中的思想深度與(yu) 對技巧駕馭的能力。整體(ti) 上看,這次展覽的作品沒有過分裝飾的所謂“展覽體(ti) ”,對時風有所改變。在本屆國展征稿啟事中寫(xie) 道:‘“倡導關(guan) 注藝術本體(ti) 、強化自然書(shu) 寫(xie) ,提升創作質量。反對過分拚貼、包裝、設計、做舊等形式製作。在評審中采取措施盡力規避書(shu) 風雷同的現象。”這對創作者有著明確的導向作用。書(shu) 法創作在多年的探索、揚棄、積澱中推進,作者對過分形式化的問題已有了理性的認識,形式設計性隱蔽在作品的背後,而不是在前台表演,普遍重視在自然書(shu) 寫(xie) 中表現形式美。如果把自然書(shu) 寫(xie) 看作是文人書(shu) 齋中書(shu) 法的重要特征,那麽(me) 形式表現是當下展覽書(shu) 法的必須,二者的兼容,可以說是古與(yu) 今的兼容,是書(shu) 法創作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探索發展的結果。
在評審中發現一些形製大致相同,帶有模仿古代經典碑帖具有設計製作痕跡的作品。這些作品粗略看去尚可,細讀則發現用筆僵死,形態板滯,毫無個(ge) 人獨立的藝術語言,並且在落款跋文中時見常識性的錯誤,從(cong) 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很膚淺的。這很可能是針對國展而舉(ju) 辦的一些展前快速培訓班或某些書(shu) 法教育機構,在指導老師設計與(yu) 示範下,由青年作者完成的作品。對於(yu) 這種現象,我們(men) 應有清醒的認識與(yu) 較強的辨識力。這種所謂的創作方式,其中蘊含著一種急功近利、甚至是投機取巧的心態,為(wei) 完成一件能贏得選票的作品,運用設計製作手段或用電腦技術去模仿古人風格形式,完全無視書(shu) 法創作的嚴(yan) 肅性,抽空了書(shu) 法中蘊含的傳(chuan) 統文化,省略了學習(xi) 書(shu) 法漫長過程中對精神的陶冶、文化的熏陶與(yu) 人格的修煉,缺失了在長期臨(lin) 池過程中對傳(chuan) 統書(shu) 法的深刻理解。把書(shu) 法創作變成一種設計與(yu) 製作的技術,這是一種誤人子弟的短期行為(wei) ,是評委應該認真識別與(yu) 抵製的。
評審是成功的。經過評委們(men) 一輪又一輪的投票遴選,在各種書(shu) 體(ti) 入選的近千件作品中,雖然不能保證每一件作品都令人滿意而沒有遺憾,但整體(ti) 看來確實是把最好的作品選出來了,作品表現著當代書(shu) 法整體(ti) 的創作水平、形式技法的特征及審美傾(qing) 向。審讀委員認真對文本、文字把關(guan) ,評委認真甄別權衡、審慎投票,入選的作品雖然不能說在文字、文本方麵完全沒有錯誤處,但保證了作品沒有嚴(yan) 重的而不可原諒的問題存在。統覽入選的近千件作品,體(ti) 現了當代書(shu) 法創作深入傳(chuan) 統,立足當代、穩步前行的特點。與(yu) 四年前的十二屆國展作品相比較,其間沒有大的起伏變化,但可以看到一批書(shu) 法新秀在迅速成長,書(shu) 法隊伍在壯大,老作者仍保持著創作激情,在不斷探索出新。創作中表現出對傳(chuan) 統經典的進一步深入學習(xi) 與(yu) 深刻認識,技法與(yu) 形式更加成熟與(yu) 完美,創作中時風流弊及同質化現象明顯弱化,入選作品的自然書(shu) 寫(xie) 性加強,而刻意裝飾與(yu) 製作的風氣漸漸減少。當代書(shu) 法在穩步漸進。
座談中也有評委認為(wei) 本屆國展體(ti) 現了對傳(chuan) 統的進一步深入,而作品的表現性與(yu) 時代感需要加強。這種看法是客觀的。但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國展的專(zhuan) 業(ye) 定位、參與(yu) 作者群體(ti) 以及國展的評審方式決(jue) 定了其創作審美特征。國展具有廣泛的地域包容性與(yu) 時代共性,在植根傳(chuan) 統、表現中華美學精神的前提下,提倡風格形式的多樣性。國展與(yu) 單項展、各種主題展以及個(ge) 人展覽不同,國展嚴(yan) 格的民主投票方式保證了集體(ti) 意誌的體(ti) 現,評委個(ge) 人意誌最終要融化在集體(ti) 意識中。國展作品突出表現著對經典的傳(chuan) 承與(yu) 時代精神的共性,這種共性又是由每件作品的個(ge) 性共同構成的。當代書(shu) 法創作在深入傳(chuan) 統的基礎上,應與(yu) 時代同頻共振。但也不必刻意追所謂的“時代感”,“展覽時代”的書(shu) 法與(yu) “書(shu) 齋時代”的書(shu) 法自然會(hui) 發生深刻的新變,每個(ge) 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都處在這個(ge) 時代的模鑄之中,與(yu) 這個(ge) 時代同頻共振既是主觀的追求,又在客觀規律的規定性之中。時代對書(shu) 法創作的影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力,書(shu) 法中的時代感,是書(shu) 法家筆下的自然流露,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刻意追所謂的“時代感”,反而失去書(shu) 法創作中的本真與(yu) 自然。
中國書(shu) 協在十一屆國展中提出“植根傳(chuan) 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十六字創作理念,是充滿辯證關(guan) 係的,每四個(ge) 字有獨立的內(nei) 涵,十六個(ge) 字相互之間又是互為(wei) 支撐、互為(wei) 因果而不可分割的。植根傳(chuan) 統不是簡單對傳(chuan) 承樣式的模仿與(yu) 回歸,而是要植根在深厚的、源遠流長的傳(chuan) 統之中,而生出屬於(yu) 這個(ge) 時代的樹,開出屬於(yu) 這個(ge) 時代的花,這裏對傳(chuan) 統的承傳(chuan) 是以創新為(wei) 指向的。而植根傳(chuan) 統四個(ge) 字又是鼓勵創新的定語,在植根傳(chuan) 統的基礎上適時新變,順勢生變,自然求變,而不是沒有前提地割斷曆史而自作倉(cang) 頡、天馬行空。如沒有植根傳(chuan) 統作基礎而一味高喊創新口號,則千奇百怪生矣,離中華美學精神遠矣。
中國書(shu) 協近年舉(ju) 辦的許多專(zhuan) 業(ye) 活動中,我們(men) 可以看出對深化書(shu) 法內(nei) 在文化性的重視,中國書(shu) 協在提升創作隊伍的文化素養(yang) 及道德修養(yang) 、重視作品的文化內(nei) 涵方麵推出了許多具體(ti) 舉(ju) 措,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展覽評審中增加對作品文本、文字的審讀,從(cong) 而帶動當下書(shu) 法創作對文本與(yu) 文字正確性的重視。再如舉(ju) 辦多屆國學班對優(you) 秀中青年書(shu) 法家的文化培訓,針對書(shu) 法教師培訓的翰墨薪傳(chuan) 工程的有序推進等,以及舉(ju) 辦的一係列主題性展覽,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注重形式表現的展覽時代表現傳(chuan) 統文化精神,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提升書(shu) 法創作主體(ti) ——人的傳(chuan) 統文化素質、道德修養(yang) 乃至人生價(jia) 值觀。當代書(shu) 法重視技術,但更需要知識的厚度與(yu) 思想的深度,如果再高一層次去認識,那就是要有藝術的境界與(yu) 人格的境界。技術、思想、境界此三者缺一不可。書(shu) 法走進展覽時代,不是文化的減負與(yu) 形式的張揚,而是從(cong) 作品的文化內(nei) 涵及藝術的表現力兩(liang) 方麵時代給我們(men)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評審工作結束了。十三屆國展將分三個(ge) 展區分別在山西、浙江、河南展出,從(cong) 中選出的300件精品將要進京展出。還有宣傳(chuan) 報道、學術研究等等許多工作要做,工作層麵需要總結與(yu) 研究,以十三屆國展為(wei) 案例的當代書(shu) 法創作的研究也要跟進。十三屆國展在當下是書(shu) 壇的新聞,但終將成為(wei) 曆史,當代書(shu) 法要得到社會(hui) 的認可並經得住曆史的驗證,需要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來源:@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