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國展評審召集人談創作與評審 | 篆書、篆刻、刻字
時間:2024年04月12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admin 瀏覽數:3264

       全國第十三屆書(shu) 法篆刻展覽浙江展區於(yu) 4月11日在紹興(xing) 開展,現將篆書(shu) 、篆刻、刻字評審召集人圍繞創作與(yu) 評審情況的發言內(nei) 容整理摘編如下。

 

 

篆書(shu) 創作與(yu) 評審 

張繼

 

       本屆國展篆書(shu) 作品從(cong) 類別上看,呈現出甲骨、金文、簡帛、漢篆、清篆幾個(ge) 突出板塊,其中金文、清代篆書(shu) 數量之大尤為(wei) 明顯。就整體(ti) 書(shu) 風而言,再現傳(chuan) 統模式的作品居多,跟隨時風現象雖然較過去有所減少,但仍然存在,而真正在優(you) 秀傳(chuan) 統基礎上汲古出新,融“傳(chuan) 統、時代、個(ge) 性”於(yu) 一體(ti) 的上乘之作還是相對較少。部分金文作品整體(ti) 布局尚可,但用筆較為(wei) 刻意,結體(ti) 較為(wei) 謹飭,缺乏生動氣息,似有集字之嫌;師法漢金文的作品與(yu) 過去相較,無論數量或質量均有較大提升,書(shu) 風上亦有雄強、跌宕、靜雅之別。中山王風格的作品由於(yu) 過度強化裝飾性,缺少書(shu) 寫(xie) 感,幾乎“全軍(jun) 覆沒”。清代篆書(shu) 作品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吳昌碩、王福庵等前人墨跡,無論結體(ti) 和筆墨尚缺乏創作意味,亦存在集字感。

篆書(shu) 作品在國展評審中尚屬小眾(zhong) ,識篆難、記篆難應為(wei) 主要原因。同時,篆書(shu) 創作也難以打破其固有的用筆和結字模式。優(you) 秀的篆書(shu) 作品在創作上需要強化以下十二個(ge) 方麵:一是傳(chuan) 承明確的技巧法度,用筆有筆法,結字有字法,用墨有墨法,謀篇有章法,要敬畏傳(chuan) 統;二是約定俗成的規範要求,法度之外,前人和今人默認的一些形式規則也不可忽視;三是自然流露的時代審美,藝術當隨時代,書(shu) 法自然不能例外;四是獨具特色的個(ge) 性風貌,其實人的個(ge) 性是與(yu) 生俱來的,能否將其體(ti) 現到創作中,也反映出書(shu) 者的膽量和悟性;五是膽大心細的創變能力,創變是核心,而膽大和心細則是對立的,但這兩(liang) 個(ge) 方麵缺一不可;六是複雜多變的矛盾關(guan) 係,如果創作中缺少了矛盾,那麽(me) 作品就會(hui) 顯得單調與(yu) 蒼白;七是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講矛盾不可失去統一,講統一又不可失去變化,如何妥善解決(jue) 複雜多變的矛盾關(guan) 係是作者綜合能力的體(ti) 現;八是鮮活靈動的生命氣息,書(shu) 法創作中形體(ti) 塑造固然重要,但神采更是一種生命體(ti) 現;九是相互融通的筆墨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融通其他藝術門類的有用元素更能收到意外之效,當然這需要作者有較高的感悟能力;十是準確無誤的文字應用,作者應該具備起碼的文字知識,尤其是篆書(shu) 更要謹慎用字,不可任意造字;十一是健康向上的文學內(nei) 容,其與(yu) 藝術形式猶如車之兩(liang) 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十二是潛移默化的綜合素養(yang) ,綜合素養(yang) 須日積月累,但它終究會(hui) 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創作之中,從(cong) 而提升作品的整體(ti) 質量。

 

 

篆刻創作 與(yu) 古為(wei) 新

王丹

 

       總體(ti) 來看,本屆國展篆刻創作呈穩步發展之勢。可用“三度”“五性”來概括。三度即專(zhuan) 業(ye) 度、成熟度、完善度;五性即藝術個(ge) 性、印章屬性、書(shu) 法屬性、美術屬性、工藝屬性。三度具備,五性協恰,更見進境。具體(ti) 表現在作品風格追求多元,古今篆刻各種形貌都有體(ti) 現。作品質量普遍較高,風格鮮明,意趣豐(feng) 沛,技法精熟。特別是將軍(jun) 章和魏晉南北朝風格的作品質量較往屆有所提升,三晉小璽與(yu) 工穩印、鳥蟲篆創作的表現依然不俗,取法唐宋官印或銅質蟠條印、楷書(shu) 印的作品也有入選,這些都增加了本屆展覽的豐(feng) 富與(yu) 包容性,篆刻藝術的表現領域和認識範圍在逐漸加寬。印屏製作考究,色彩協調,印蛻、邊款、封泥、題字相得益彰。

       評審中也發現一些問題。一是存在同質化現象。部分作者緊跟展覽時風,尤其是以往大展中獲獎作品的麵貌,橫向取法。有的省份多件作品,印麵字法、章法、線質、題簽等都嚴(yan) 重趨同,印屏裝飾花哨,題字、邊款過多。二是作者綜合素養(yang) 有待提高。創作中古文字常識儲(chu) 備不夠,古文字使用不當,出現訛誤的問題比較突出。如命題中韓愈詩句“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一印,許多作者在邊款中刊入原詩,把“裏、裏”“幾、幾”等字用錯,由此出現硬傷(shang) 。三是取法需要拓寬。取法黃牧甫印風的作品時見入選,很難看到取法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印風的作品,這裏是否存在對傳(chuan) 統繼承不夠全麵等問題,值得探討。四是對大古璽大疏大密圖式的搬用一度成為(wei) 時尚。這種圖式對比強烈,現代意味較強,但借鑒簡單,缺少變化,入展作品中這類作品有所減少。五是中性作品偏多。很多作者作品風格呈現中性色彩,這樣的作品常能入選甚至獲得高票,但得票多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品,如何在中性與(yu) 個(ge) 性之間求得最佳評審結果,則是評委需要麵對的課題。

       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首先要深入傳(chuan) 統,悟透經典,汲取傳(chuan) 統神理、精華,厘清經典高度、深度,將其轉化為(wei) 自己的藝術語言,為(wei) 我所用。再有,深刻認知藝術,特別是篆刻藝術的本質即藝術個(ge) 性、形象性、抒情性,研究篆刻的印章、書(shu) 法、美術、工藝等屬性及其關(guan) 聯,規避藝術創作中模式化、同質化、簡單化等流弊,提高作品的完善度。另外,從(cong) 某種角度講,篆刻也是一門“綜合藝術”,印外求印,博覽群書(shu) ,廣泛涉獵,不斷積累,進而提高和豐(feng) 富創作的格調境界、審美意蘊與(yu) 內(nei) 在精神。

 

刻字創作的喜與(yu) 憂

毛國典

 

       十二屆刻字展與(yu) 十三屆國展刻字作品數量和質量均有提高。一是作品尺寸和形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本次來稿形式多樣,大者不空,小而精致;二是傳(chuan) 統刻字作品明顯增多,楷、隸、行、草、篆諸體(ti) 皆備,隸書(shu) 作品中有漢簡、漢隸和清代隸書(shu) ,篆書(shu) 作品中有甲骨文、金文、清代篆書(shu) 等,由於(yu) 各種書(shu) 體(ti) 、風格樣式的增多,改變了過去單一篆書(shu) 和少字數為(wei) 主的創作模式;三是綜合材料創作首次納入國展,出現了陶瓷、紫砂、磚刻、金屬、石刻等,在以木質刻字的基礎上更加豐(feng) 富和拓寬了刻字材質選擇範疇,給廣大刻字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空間和靈感。十二屆刻字展有多件綜合材料作品入展全國展,可以預見在以後的刻字與(yu) 綜合材料創作中,創作形式會(hui) 更加多樣化,傳(chuan) 統書(shu) 法刻字也會(hui) 不斷增多。

      刻字創作仍存在諸多以往想解決(jue) 但一直沒有解決(jue) 的問題。如作品形式、表現手法、刻字刀法趨同,缺乏個(ge) 性;篆書(shu) 文字筆畫疊加、穿插、誇張、變形等,難以辨認識讀,還有許多篆書(shu) 篆法不規範,筆畫或多或缺,隨意性很大;著色明快的刻字作品不多,許多作品著色太暗、太深、太生、太硬,甚至給人以鬱悶、恐懼之感,著色單一,缺乏新意和色彩的豐(feng) 富性;部分作品設計存在過度拚接、裝飾傾(qing) 向,類似工藝品,缺乏書(shu) 法元素。

       刻字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書(shu) 法、刻工、設計、色彩四個(ge) 方麵缺一不可。當前刻字創作有進步的一麵,也存在許多不足。這就需要刻字作者開拓視野,以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的刻字創作,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深潛傳(chuan) 統,推陳出新,不跟風、不模仿、不紮堆。色彩要明快,底色要以淺為(wei) 主基調。創作材料選擇要寬泛,無論竹木、磚石、金屬、紫砂、陶瓷等等,隻要是能刻的,都可以利用、嚐試。要借鑒書(shu) 法創作,各種書(shu) 體(ti) 都可以運用到刻字創作中去,隻有這樣才能把刻字與(yu) 綜合材料提升到一定高度。要轉變創作觀念,打破慣性思維,深入挖掘和繼承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時俱進,汲古出新。要讓刻字作品走進老百姓的生活當中,走進千家萬(wan) 戶,人民群眾(zhong) 雅俗共賞、喜聞樂(le) 見的刻字,才是廣大刻字作者今後努力的方向。

 

來源:@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