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chuan) 統之古 書(shu) 寫(xie) 時代之新
——關(guan) 於(yu) 全國第十三屆書(shu) 法篆刻展覽的思考
解小青
2024年2月25日-3月5日,新年伊始,中國文聯、中國書(shu) 協主辦,中國文聯書(shu) 法藝術中心、山西省文聯、山西省書(shu) 協、浙江省文聯、浙江省書(shu) 協、紹興(xing) 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聯、河南省書(shu) 協承辦的“全國第十三屆書(shu) 法篆刻展覽”,在北京進行了持續10天的複評、終評工作。中國書(shu) 協舉(ju) 辦的各類展覽,一直受到社會(hui) 關(guan) 注,通常以“專(zhuan) 業(ye) 屆展”為(wei) 底盤,“主題大展”為(wei) 風尚,“主題性創作”為(wei) 突破口,全國書(shu) 法篆刻展(簡稱“國展”)則更是倍受矚目的“重中之重”,既是全國書(shu) 協“一盤棋”的重點工作,更是站在國家立場、中國文化立場,為(wei) 當代中國書(shu) 法篆刻藝術的盛大代言。
在總結曆屆國展經驗基礎上,中國書(shu) 協對本屆國展籌辦方案進行整體(ti) 性優(you) 化考量和係統性調整改革,將專(zhuan) 業(ye) 性、導向性、權威性和公信力作為(wei) 評審工作的第一準繩,在組織模式、展覽構成、學術引領、創作導向等方麵更加充實完善。本屆國展共分山西、浙江、河南三個(ge) 展區,圍繞地域特色優(you) 勢,激活用好地方“原生態”文博資源,三個(ge) 展區的分書(shu) 體(ti) 展覽,橫向集結展示當代書(shu) 法創作麵貌,同時從(cong) 縱深維度推出“學術主題特展”及學術活動,使經典作品與(yu) 時代光芒相互輝映。
精心“評”、強化“展”、突出“覽”。以第十三屆全國書(shu) 法篆刻展覽為(wei) 契機,挖掘曆史文化資源,提升展覽文化內(nei) 涵,發揮展覽導向作用。既是國展評審,又是新的開始,更是對鞏固傳(chuan) 統文化根基和未來書(shu) 法發展的探索實踐。
一、數智化應用助推評審新機製
立足尊重書(shu) 法藝術發展規律, 評審模式越來越完善,評審程序越來越縝密,中國書(shu) 協的展覽評審已經形成科學、規範、公正、公平的成熟機製與(yu) 創新範式。在此基礎上,本屆國展在改革組織模式、優(you) 化評審機製、深拓展覽維度等環節都經過了科學設計與(yu) 嚴(yan) 格論證,與(yu) 時俱進銳意改革,特別在數智化應用評展方麵做出實踐創新。
對於(yu) 評審組織模式,本屆國展進行了最根本的改革,以“三級評審體(ti) 係”構建“上下聯動、協同運行、賦能基層、服務書(shu) 家”的籌辦機製,使每一位書(shu) 法愛好者都有投展機會(hui) ,都能得到展示的平台。以團體(ti) 會(hui) 員為(wei) 單位設立初評選區,非中國書(shu) 協會(hui) 員的投稿作品參加所在地區或行業(ye) 團體(ti) 會(hui) 員組織的初評預選,入圍後參加複評;中國書(shu) 協會(hui) 員的投稿作品經所在團體(ti) 會(hui) 員組織直接報送參加複評。評審組織模式的改革,可使非中國書(shu) 協會(hui) 員的新生力量脫穎而出,特別是高校書(shu) 法年輕學子也大量湧現,反映出近年來我國高等書(shu) 法教育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的實績。發現人才、推出精品、突出書(shu) 法藝術的專(zhuan) 業(ye) 性引導,本屆國展助力搭建起了書(shu) 家聚力創作的大舞台。
評審程序的科學設置與(yu) 數智化應用,是本屆國展體(ti) 現出的又一亮點。複評第一輪采用電子評審,首先工作人員將參評作品全部播放一輪,使每一位評委充分了解並熟悉整體(ti) 投稿水平;之後在複評第一輪中各自評審並投票。電子化評審,避免了此前評審時以字體(ti) 分組再交叉進行的程序。在大屏幕播放作品時,每一件都已進行“糊名”處理,看不到作者姓名和用印,完全是以作品本身說話。複評第二輪及終評,以現場作品評審形式進行,每件作品一個(ge) “二維碼”,每位評審“掃碼”投票,直接對應作品本身,摒棄以往采用編號方式,不再使作品和編號對應。這些創新改變以及細節設定,更加確保“公平、公正、規範、科學”的評審機製,堵住了有可能引起的各種疏漏與(yu) 人情因素,督使投稿者容不得絲(si) 毫馬虎與(yu) 僥(jiao) 幸心理,從(cong) 創作立場與(yu) 評審角度兩(liang) 方麵都激發出對書(shu) 法藝術的敬畏之心與(yu) 專(zhuan) 業(ye) 要求。
多媒體(ti) 時代電子化、信息化、科學化的評審優(you) 勢,一方麵使每一件投稿作品都能留下鴻影,建立健全完備的數據庫;另一方麵更直接輔助在評審過程中快速做出各類數據分析,對於(yu) 全麵考量提供更為(wei) 詳實的判斷參考。之前評審中采用的數字化,使信息處理更易於(yu) 存儲(chu) 、訪問、分析和共享,本屆國展在“數字化”基礎上向“數智化”進一步深入,更注重利用數字化數據進行分析、解釋和利用,從(cong) 中獲得新見解,發現新趨勢,指導決(jue) 策,為(wei) 未來書(shu) 法發展提供多維度的研判依據。
評審機製在組織模式與(yu) 數智化等方麵的新探索,不僅(jin) 是對於(yu) 本屆展評而言,更是以此為(wei) 契機,站在曆史與(yu) 時代的節點,通過展覽評審作為(wei) 檢視當代書(shu) 壇現狀、反思問題,並帶著“問題意識”尋求對策的重要平台。
二、新發現文字資料打開的創作新視角
針對近年來書(shu) 法篆刻展覽中出現的“跟風模仿”現象,一方麵本屆國展評審對刻意跟風模仿、風格同質化等作品盡力規避;另一方麵從(cong) 投稿作品本身看,有些作者的取法意識已經越來越理性,進入“溯源梳理”的學理思考。本屆國展作品,新樣貌的探索步履與(yu) 原有樣貌上的精細深耕,無疑與(yu) 今天我們(men) 所能見到的大量新出土文字資料有關(guan) 。
隨著所見新出土文字資料日益增多,我們(men) 在接觸新材料的同時,也見識到了與(yu) 前代不同的藝術造型,更發覺了與(yu) 前代不同的“感受方式”與(yu) “創作運用”。對於(yu) 新的文字資料,考見其風格傳(chuan) 承,梳理其源流脈絡,極大地拓展了對當代書(shu) 法表現的文獻研究與(yu) 創作實踐。
2023年中國書(shu) 協在中國美術館舉(ju) 辦“承續:新中國新發現書(shu) 法主題大展”,將新中國新發現的殷商至唐書(shu) 跡分為(wei) 13個(ge) 單元58件(組)集中展示,同時每組包括古代書(shu) 跡、解題、題跋、臨(lin) 寫(xie) 、創作五件展品,將古代書(shu) 法經典與(yu) 當代書(shu) 法創作相結合。作為(wei) 中國書(shu) 協策劃主題大展的一次新的嚐試,在全社會(hui) 起到引領當代書(shu) 壇關(guan) 注新出土文獻書(shu) 法價(jia) 值、思考當代書(shu) 法發展方向的重要意義(yi) 。
在運用新的文字資料以及新編字書(shu) 研究方麵,最突出的當屬本屆國展中篆刻作品的精深挖掘與(yu) 多元呈現。以對秦印的挖掘與(yu) 利用為(wei) 例,進入複評的秦印模式數量不少,由於(yu) 審讀等多方麵原因,盡管最終入選的七十多件篆刻作品中,秦印作品所占比例並不算大,但亦可追踵2023年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之主題“印宗秦漢”的再深入。
就秦印而言,這些年新出土的秦印特別多,提供的樣式、模板、模式不斷新見,各種出其不意的巧思奇構,好玩兒(er) 的字形、趣味的開發越來越讓人欣喜,創作者可資借鑒的新營養(yang) 不斷供給。相比易被刻俗的漢印之橫平豎直、相比難以逾越的古璽之文字局限,秦印充分顯示出其創作優(you) 勢。從(cong) 古文字學角度講,戰國時期的諸侯方國雖然多,但是文字實際上就是兩(liang) 大係:“秦係”與(yu) “非秦係”。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非秦係文字也歸入秦係,發展影響至今,足見秦係文字的生命力之強大與(yu) 統貫,非常值得我們(men) 深入挖掘研究。
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裏,以秦印模式來創作的作品比較少。其中原因之一是缺乏可采樣並使用的秦印文字類的字典工具書(shu) 有關(guan) 。書(shu) 法篆刻與(yu) 其他藝術有個(ge) 截然不同的要求,即字字要有來曆、講出處,要有典可查。《秦印文字匯編》(增訂本),就是以近三十年來新出土的大量秦印資料為(wei) 基礎,由許雄誌先生編著,為(wei) 書(shu) 法篆刻創作者提供極大的學習(xi) 便利。
借鑒秦印、南北朝將軍(jun) 印、隋唐蟠條印創作的人群和作品湧現,是近十幾年來值得關(guan) 注的印壇現象。中國書(shu) 協在全國第九屆篆刻作品展中提倡與(yu) 回歸“印宗秦漢”的主旨,也使得廣大年輕作者更加重視對秦漢印的學習(xi) 。清末為(wei) 止,漢印出土已經過萬(wan) ,陳介祺《十鍾山房印譜》收錄過萬(wan) 枚,之後出土數量更多,實際存數無法統計;此外大量的封泥,作為(wei) 漢印的實際使用印花,至少也有數萬(wan) 枚,這些龐大的數量所顯現的漢代篆書(shu) 文字,屬於(yu) “繆篆”類,傳(chuan) 遞的創作與(yu) 學術信息量非常大。晚清以來,陸續出土的秦權、量,日本藤井有鄰館藏大型秦鐵權,上貼有一世、二世詔,另有大型銅權、石量、陶量等,現在各地博物館乃至一些私藏秦權量、詔版等,皆為(wei) 秦統一文字後的實物,極大地豐(feng) 富和拓展了當代書(shu) 法篆刻麵貌的多樣化,也促使當代印人不斷深入探求金屬印材製作工藝對於(yu) 篆刻創作的延展表現。
材料與(yu) 載體(ti) 的豐(feng) 富,圖像信息視野更加多元,為(wei) 今天的創作者提供了較前人更加多樣探索的實踐體(ti) 驗。金屬材質篆刻創作,涉及雕模刻坯,如翻模、刻模、鑄造,以及鑄、鑿、刻等加工工藝,費時費力難度大,曆來非工匠不能為(wei) ,故而宋元以降流派篆刻藝術家幾乎不見有作為(wei) 者。今人不同於(yu) 古人,掌握的知識越多,可供選擇的材料就越多,擇優(you) 組合能力、創作形式和方法也就越強大。當然今人對於(yu) 金屬材質與(yu) 工藝等各方麵不可原樣還原古人,因此也越發突出了金屬製作工藝與(yu) 當代篆刻風格之間的連動關(guan) 係。以入選作品中的鑿印、蟠條印等為(wei) 例,結合秦漢隋唐印章製度轉變研究,其間存在的認識誤區造成印史上“將錯就錯”激發出的創作啟示,這些都促成新印風的探索實踐,可以說是回歸原始工藝中自然生發的一種藝術新貌。
藝術創作,一方麵連綴著古代傳(chuan) 統,另一方麵涵養(yang) 著時代書(shu) 風。每個(ge) 時代都會(hui) 產(chan) 生新的藝術觀念與(yu) 實踐成果,匯聚形成新的“時代性”。本屆展覽中的各種字體(ti) 麵貌多樣化,與(yu) 建國後新發現新出土資料直接相關(guan) ,如新發現的楚簡、中山王、晉盟書(shu) 、秦簡、漢帛書(shu) ;新出土的大量北朝墓誌、南朝墓誌、隋唐名家墓誌碑刻,以及漢簡等等,使篆書(shu) 、楷書(shu) 、隸書(shu) 等字體(ti) 樣貌更加多元,不斷豐(feng) 富著當代書(shu) 壇。加之2024年中國書(shu) 協主辦學術展覽“風·態:晚明法書(shu) 與(yu) 後世品題錄展”,2023年開展延續至今的天津博物館“線走豐(feng) 姿——館藏明清書(shu) 法精品展”、浙江美術館“朗姿玉暢——趙之謙特展”、日本東(dong) 京國立博物館等聯合舉(ju) 辦“生誕180年記念·吳昌碩の世界”等特展影響,探本尋真,從(cong) 古代經典中重新發現並尋繹當代創新思路,對於(yu) 創作者進一步深掘古代書(shu) 法的深度與(yu) 廣度、豐(feng) 富書(shu) 法文化研究的曆史厚度、拓展當代書(shu) 法的影響力度都有著直接的滲透與(yu) 影響。
三、動態視域中植根傳(chuan) 統的新融合
時代的變化鑄就書(shu) 法的新變。經典意識的展現,在曆史承傳(chuan) 中具有“時代性”的新變特征。傳(chuan) 統,不是靜止的,是需要不斷創造的。從(cong) 古到今、從(cong) 質到文、從(cong) 樸到妍,每一次超越連綴的書(shu) 史軌跡都是動態呈現,我們(men) 要在動態視域中對於(yu) 傳(chuan) 統有綜合認知。書(shu) 法的特性,決(jue) 定了創作者對於(yu) “傳(chuan) 統”的天然維係,對於(yu) 經典書(shu) 作,今天的我們(men) 不再是“看什麽(me) ”,而是“怎麽(me) 看”,這也決(jue) 定了在創作中“怎麽(me) 學”、“怎麽(me) 用”,怎麽(me) 使“傳(chuan) 統”得以“活化”,真正成為(wei) 活水源頭。
從(cong) 本屆投稿作品看,各具特色,多元共存,強烈的時風、展覽體(ti) 等作品明顯見少,總體(ti) 取法更加入古,對傳(chuan) 統的理解和學習(xi) 更具主動意識,對傳(chuan) 統經典的挖掘吸收更為(wei) 自覺理性,可以體(ti) 會(hui) 到創作者從(cong) 書(shu) 法史動態考量中的縱深思考。相比之下,有些作品則暴露出對於(yu) 傳(chuan) 統理解不深的各種困惑,作者似乎很想打出一種“獨特”的“風格”,於(yu) 是對於(yu) 古人的東(dong) 西生拉硬拽,牽強而不貫通。其實,風格如同個(ge) 性,每個(ge) 人都具有,風格本身沒有好壞,對於(yu) 藝術創作而言,風格和個(ge) 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基礎,是標準,這才是決(jue) 定作品好壞和水平、把握書(shu) 法文化內(nei) 涵、展現書(shu) 法發展規律的根柢。
本屆入展作品,從(cong) 甲骨文、漢金文到清人小篆,從(cong) 分隸到章草,以至於(yu) 小草、明清調大草;從(cong) 魏晉翰劄到北朝石刻、隋唐麵貌,總體(ti) 呈現出豐(feng) 富的多樣性。譬如有些作品可以放入隸書(shu) ,也可以放入篆書(shu) 或楷書(shu) ,體(ti) 現作者對於(yu) 字體(ti) 融合演進的獨特視角。再如楷書(shu) 作品中占到較多數的小字麵貌,和以往集中在鍾繇、文征明、王寵等書(shu) 家身上不同,取法更加開闊而且加強了對於(yu) 南北朝等過渡時期字體(ti) 書(shu) 體(ti) 的關(guan) 注,著意求工竟得其稚,加心求巧恰得其拙,抓住楷法、隸勢、篆意共融一體(ti) 又能相互生發的書(shu) 寫(xie) 特點,本身取法字形或寫(xie) 法未臻成熟,故而創作者在創作中可以伸展的觸角也就更加靈活,投射出創作者對於(yu) 傳(chuan) 統發展的動態理解與(yu) 融合能力。
當前我們(men) 身處全媒體(ti) 時代,隨著人工智能發展,手機app等學習(xi) 手段越來越豐(feng) 富。仿真印刷、高清放大、電腦掃描等,科技進步帶來學習(xi) 的便利,但也帶來二難之惑。當什麽(me) 都盡在眼中,所有細節都毫發畢現時,我們(men) 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反而會(hui) 受到製約。尋流溯源,學古知新,經典需要的不是“複製”,而是“再生”。任何“學”的手段都是為(wei) 了“用”,“用”是檢驗“學”的最好標準,我們(men) 要帶著“用”的眼光來審視“學”的成效,循此以往,從(cong) 傳(chuan) 統中主動生發的創新走向就會(hui) 逐漸明晰。
四、問題與(yu) 思考
參與(yu) 國展,既是感悟、體(ti) 驗書(shu) 法魅力的機會(hui) ,也是競勝、競技的舞台,有其標準與(yu) 規則。從(cong) 評審中淘汰的作品可以看出,存在的最主要問題還是創作者的綜合藝術素養(yang) 不足。在評審的審讀環節中,有些藝術表現比較出彩的作品慘遭淘汰,令人惋惜。究其原因,入“古”不深,則“法”不嚴(yan) 謹。譬如篆隸字法謬寫(xie) 生造、抄錄版本不究出處、繁簡轉化出現混用等等,字法、寫(xie) 法、文法等皆有各種硬傷(shang) 。對此,我們(men) 平時要多看前人書(shu) 跡,溯其本源,字字查證,找到行之有效的醫俗解藥;否則筆頭功夫再好,也終難擺脫俗氣與(yu) 習(xi) 氣。從(cong) 本屆國展投稿作品看,聚焦以下突出問題,需我們(men) 深入思考:
首先,創作者的綜合藝術素養(yang) 問題。一幅作品,文辭內(nei) 容、落款語言、鈐印位置、印章風格等,要嚴(yan) 絲(si) 合縫,高度匹配。這,本身就是書(shu) 法文化!理論研究是學問,書(shu) 法創作也是學問,需要作者具備長期培養(yang) 的綜合藝術素養(yang) 。本屆投稿作者在幅式、用紙、裝飾、色彩、用印、多種書(shu) 體(ti) 的題跋等等方麵費了很多心思,包括印屏的製作,由於(yu) 尺幅有限且形式相對單調,於(yu) 是在題簽、印屏圖案等方麵煞費苦心。作品也好,印屏也好,關(guan) 鍵是折騰了半天,反而顯得氣格小、新變少,作品感還不突出。作品感的體(ti) 現,不是靠外在裝飾,而是需要作品本身從(cong) 正文、落款到印章,整個(ge) 藝術語言的一套完美組合。落款高級的,能賦予整幅作品錦上添花的點睛之妙,相反也會(hui) 直接毀掉一幅作品。這種能力的養(yang) 成,需要創作經驗的長期錘煉。
落款出現普遍問題,根本原因,與(yu) 平時看前人作品太少有關(guan) ,自己想變化又腦子空空,所以出現各種自認為(wei) “完滿”但畫蛇添足的失誤。例舉(ju) 幾個(ge) 本屆作品落款上的常見誤區:如紀年重複,“歲在甲辰年”,有“歲在”不必加“年”,有“年”則不用“歲在”;再如,“錄”與(yu) “書(shu) ”重複,“錄某文”後加某某(作者姓名)“書(shu) ”;再如,自加跋文,文不對題,抄某古人詩文後,跋文對此古人進行人物簡介式介紹,再者內(nei) 容為(wei) 楷書(shu) 千餘(yu) 字長文,款稱“一揮”、“甚愜意”之類;再如,印章印文重複,用了“顏真卿印”又用“真卿”;再如,字體(ti) 選擇不當,正文用隸書(shu) ,款文卻用篆書(shu) ;正文用楷書(shu) 、行草,款文卻用篆隸等等。以上例舉(ju) 雖多非硬傷(shang) ,但卻不合書(shu) 儀(yi) 。
優(you) 秀的書(shu) 法作品,不是簡單將固定的詩文反複書(shu) 寫(xie) 操練,在書(shu) 寫(xie) 文本問題上,也直接反映出創作者的綜合藝術素養(yang) 。本屆國展投稿作品中很多抄錄的詩文跋語集中出自蘇軾,有的則是選抄與(yu) 當代現實距離遙遠的生僻古文,選擇文本內(nei) 容的單調與(yu) 局限,可以窺見作者平時的讀書(shu) 麵較窄。一幅優(you) 秀的書(shu) 法作品或一方精美的印章,傳(chuan) 達出的藝術信息應該是深刻雋永的內(nei) 涵美,應該具有很強的文化根性。
其次,從(cong) 取法看格調之高低與(yu) 審美之雅俗的問題。取法乎上,僅(jin) 得其中;取法乎中,僅(jin) 得其下。取法淵源,直接關(guan) 係著書(shu) 法格調之高低與(yu) 審美之雅俗。重技法輕取法的“無土栽培”現象,隻摹古人之跡而不知古人之根,或者把好奇心關(guan) 注點放在一些荒僻的取法上而偏離了書(shu) 法本體(ti) 的正脈本源,沒有高古汲法自然導致根柢不正。這個(ge) 問題不僅(jin) 在本屆投稿作品中有所反映,同時也是當下學書(shu) 過程中亟待厘清的一個(ge) 現實問題。
從(cong) 本屆投稿作品中發現,有些年輕作者還處於(yu) 追摹各帖的“集字”階段,其取法的書(shu) 家或書(shu) 作一眼就能被“看”出來,這本身已經反映出書(shu) 寫(xie) 者的取法停留在表麵。萃古人之精華,要能體(ti) 而化之,非合而集之。每一幅作品的情境不同,要能在“我注六經”的基礎上“六經注我”,六經皆是我心的注腳。打個(ge) 比喻,眼球可以做得逼真,但是視力卻不能移植;隻集字不消化,即使銖而較、寸而合,筆下的字也難以“複明”。長期沉溺於(yu) 追摹古人,會(hui) 在簡單模仿的惰性中漸漸消磨,一旦創作,便會(hui) 出現書(shu) 寫(xie) 造作、形式淺薄、手法蒼白等等各種雜症。從(cong) 本屆投稿作品較多的行書(shu) 看,取法宋以後的居多,尤其集中於(yu) 米芾、蘇軾、何紹基、趙之謙諸家,取法晉唐的也有,但所學格調不高。取法高古,循以正脈,既要有嫻熟的技法,更要有對創作理路的審時度勢,才能提煉出更加深刻的表現能力,才有可能在大量的實踐中慢慢錘煉出屬於(yu) 自己的筆墨語係。
再次,從(cong) 紮堆現象看對古代經典的深刻詮釋問題。近年全國性書(shu) 法篆刻展中,趙之謙一直受到追踵。趙之謙前承鄧石如,後啟吳昌碩、齊白石諸家,可謂藝術全才。本屆亦多見效其小篆、魏楷及行書(shu) 者。如何在紮堆現象中跳脫出來?就以學習(xi) 趙之謙為(wei) 例,需要創作者置身曆史情境,從(cong) 趙之謙作品與(yu) 論述入手,提升對於(yu) 趙之謙藝術感知的敏銳度,而不是藉由近年來的獲獎作品或者取法當代這類還在探索過程中的作品。趙之謙在書(shu) 法史上是成功的“變法”巨匠,魏碑寫(xie) 楷、魏碑入行等新路,皆始於(yu) 趙之謙,但天不假年,為(wei) 後世發祕留下伏筆。以趙之謙篆書(shu) 來說,初受鄧石如、胡澍影響,但不為(wei) 所囿;秦漢碑碣文字、漢鏡燈泉款識,師而化之;又由篆通於(yu) 繆篆,實踐於(yu) “書(shu) 從(cong) 印入,印從(cong) 書(shu) 出”。趙之謙篆書(shu) 多以隸法為(wei) 之,是其優(you) 也有其弊,正如他評鄧石如所言“山人八分已到漢人地位;篆亦是漢,不能逼秦相也。”趙之謙本人的篆書(shu) 也顯飄逸過之、樸厚不足。再以其行書(shu) 論,趙之謙認為(wei) 南唐二王拓本“筆筆皆同漢隸”,自然能挽住古意;但若失去隸意古趣,即使號稱“二王”亦不足為(wei) 貴。他在《章安雜說》中寫(xie) 道:“八千萬(wan) 眼孔竟受此一片塵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論實千載萬(wan) 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由此可以理解趙之謙行草的篆隸氣質。吳昌碩曾言趙之謙“書(shu) 畫往往粗枝大葉,而金石之字考究極精。”後人往往對其“粗枝大葉”的東(dong) 西格外珍視,而對“考究極精”的文字功夫卻常常忽略。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追摹古人書(shu) 風,要循此漸入,不僅(jin) 可以救正自學之弊,而且有助於(yu) 深刻理解古人的深度、厚度以及創變的可為(wei) 性。真正的藝術出新,不是重複古人,更不是稀釋古人,而是要在此基礎上的超越。
國展的組織,可以說是一項巨大“工程”,評審體(ti) 現的也隻能是有限範圍內(nei) 藝術水準的相對高度而不是絕對極限,肯定有其缺憾之處和改進餘(yu) 地。本屆國展的舉(ju) 辦,為(wei) 帶著“問題意識”、深入剖析當代書(shu) 法發展的“時代性”以及麵臨(lin) 挑戰提供了發力點。身處多種傳(chuan) 播媒介交融作用的“全媒體(ti) ”時代,書(shu) 寫(xie) 或與(yu) 書(shu) 寫(xie) 有關(guan) 的行為(wei) ,常常會(hui) 演變為(wei) 受到社會(hui) 關(guan) 注、討論的熱點事件。展覽機製與(yu) 公共藝術空間的綜合效應,更需要我們(men) 對於(yu) 引導大眾(zhong) 審美、探索書(shu) 法發展做出理性思考。追溯書(shu) 法正脈本源、轉化融合傳(chuan) 統審美、書(shu) 寫(xie) 時代正大氣象,置身曆史與(yu) 時代的維度中,以深紮傳(chuan) 統之古,成就和創造時代之新,真正做到守正創新、與(yu) 古為(wei) 新。
(作者係十三屆國展學術·媒體(ti) 觀察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