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傳承與創新•四川省第三屆行草書大展”“回望晉唐——全國草書名家作品邀請展”在成都同時開幕
時間:2024年09月20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admin 瀏覽數:4581

      9月19日上午,由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指導、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辦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四川省第三屆行草書(shu) 大展”,由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指導、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草書(shu) 委員會(hui) 和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辦的“回望晉唐——全國草書(shu) 名家作品邀請展”在成都市文軒美術館同時開幕。

圖片

開幕式現場

 

圖片

開幕式現場

 

圖片

開幕式現場

      中國文聯書(shu) 法藝術中心主任王彥;四川省文聯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鄒瑾;四川省文聯黨(dang) 組成員、機關(guan) 黨(dang) 委書(shu) 記江永長;中國書(shu) 協顧問、四川省書(shu) 協名譽主席何應輝及夫人袁晉晉;四川省黨(dang) 史研究室原主任、四川省老年書(shu) 畫研究會(hui) 會(hui) 長陳榮仲;四川省文聯機關(guan)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四川省第三屆行草書(shu) 大展監審委員會(hui) 主任賀嫚,四川省文聯理研室主任趙晴;中國書(shu) 協副主席、草書(shu) 委員會(hui) 主任,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書(shu) 協主席戴躍;中國書(shu) 協草書(shu) 委員會(hui) 副主任丁申陽、陳加林,秘書(shu) 長劉燦銘,以及草書(shu) 委員會(hui) 委員王乃勇、王大禾、王厚祥、朱河山、劉宏衛、孫學輝、李銳、李洪義(yi) 、楊雯、陳明之、林峰、林景輝、金澤珊、鄭慶偉(wei) 、錢玉清、欒金廣、嵇小軍(jun) ;四川省書(shu) 協顧問謝季筠、舒炯、郭強、何開鑫;四川省書(shu) 協副主席鍾顯金、林嶠、龔小臏、王家葵、劉健;四川省文化館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館長呂騎鏵;文軒美術館原館長蔡家駿;四川美術出版社副社長、文軒美術館負責人王東(dong) ;四川省老年書(shu) 畫研究會(hui) 秘書(shu) 長、福寶美術館負責人向運成;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理事、新文藝群體(ti) 專(zhuan) 委會(hui) 副主任胥勳池;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書(shu) 法學院院長劉傳(chuan) 軍(jun) ;成都市文聯副主席、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書(shu) 法學院副院長王興(xing) 國;成都大學副教授、書(shu) 法碩士生導師蔡育坤;四川文理學院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學院書(shu) 法學專(zhuan) 任教師陸峰、張文強;四川省第三屆行草書(shu) 大展評委、監委代表王堂兵、楊江帆、陳剛、王瑩瑛;四川省書(shu) 協專(zhuan) 委會(hui) 負責人及代表、各市州書(shu) 協主席團代表、十三屆國展四川部分入展作者等骨幹代表、本次展覽參展作者代表和省內(nei) 外藝友,高校學生代表和新聞媒體(ti) 界朋友300餘(yu) 人參加了開幕式。戴躍致辭,劉燦銘代表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草書(shu) 委員會(hui) 、劉虎林代表四川行草書(shu) 展參展作者發言,鄒瑾宣布展覽開幕。

      開幕式由中國書(shu) 協理事、職業(ye) 道德與(yu) 行風建設委員會(hui) 委員,四川省書(shu) 協駐會(hui) 副主席、秘書(shu) 長王道義(yi) 主持。

 

圖片

鄒瑾出席開幕式並宣布展覽開幕

 

圖片

戴躍致辭

 

       戴躍提到,“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四川省第三屆行草書(shu) 大展”全麵展示了我省近四年來行草書(shu) 創作藝術成績,這些作品取法曆代行草碑帖經典,大都技法嫻熟,取徑明晰,且有的能上下融會(hui) 、古今參合,或精麗(li) 嫻雅,或拙樸野逸,或雄強奔放,各具麵目,風格漸顯,在文本文字選擇、推敲、審讀上較四年前有了長足進步。感謝中國書(shu) 協厚愛,與(yu) 該次展覽同步,四川省書(shu) 協聯袂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草書(shu) 委員會(hui) 在成都共同舉(ju) 辦“回望晉唐——全國草書(shu) 名家作品邀請展”,該展邀請了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第八屆草書(shu) 委員會(hui) 委員以及在全國具有相當影響力和近幾年成績突出的草書(shu) 家(含四川)86名,每人提供草書(shu) 精品一件。86名書(shu) 家創作風格各異,對草書(shu) 的取法闡釋有別,但其共同點則表現在皆飽含激情,以其個(ge) 性化的草書(shu) 創作來表達審美理想,用翰墨謳歌時代、書(shu) 寫(xie) 人民,展現了當代草書(shu) 繁榮發展的新局麵、新氣象。

圖片

開幕式現場

 

圖片

開幕式現場

 

圖片

開幕式現場

       戴躍希望四川行草書(shu) 作者同全國、全省廣大書(shu) 法家和書(shu) 法工作者一道,繼續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繁榮四川書(shu) 法事業(ye) 的奮鬥和實踐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wei) 。

圖片

參展作者代表劉燦銘發言

     

      中國書(shu) 協理事、草書(shu) 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江蘇省書(shu) 協副主席兼秘書(shu) 長劉燦銘代表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草書(shu) 委員會(hui) 在開幕式的發言中提到,在中國書(shu) 法史上,草書(shu) 經過了章草、今草、狂草的多種樣式遞變,草書(shu) 家們(men) 薪火相傳(chuan) ,草書(shu) 創作理念不斷發展,傳(chuan) 承與(yu) 回望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對傳(chuan) 統的學習(xi) 與(yu) 致敬。當代草書(shu) 發展的時代特征是融合。當代草書(shu) 家們(men) 通過關(guan) 注新文獻資源的草書(shu) 元素和汲取現代元素開拓創作的廣度,同時注重各書(shu) 體(ti) 之間的融會(hui) 貫通,在不斷融合中找到自己的主題語言,形成個(ge) 人麵貌。此次展覽在成都舉(ju) 辦,是十分寶貴的學習(xi) 機會(hui) ,同道們(men) 的優(you) 秀作品、創作思路、學術理念在此展示、交流、碰撞,引發我們(men) 對當代草書(shu) 創作發展的思考。

圖片

開幕式現場

      劉燦銘希望與(yu) 廣大同道以此次展覽為(wei) 契機,展開對草書(shu) 更深入的理論研究,關(guan) 注當下草書(shu) 創作,提高草書(shu) 相關(guan) 書(shu) 法評論水平,加強對經典的感悟、時代的思考、創作的承續,以實際行動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擔負起在新的起點上的新使命。

圖片

開幕式現場

 

圖片

王道義(yi) 主持開幕式

 

圖片

參展作者代表劉虎林發言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四川省第三屆行草書(shu) 大展”參展作者代表劉虎林結合此次參展作品分享了創作體(ti) 會(hui) ,並通過四川大學攻讀藝術學博士、省書(shu) 協兩(liang) 屆“國學修養(yang) 與(yu) 書(shu) 法·青年書(shu) 法創作骨幹研習(xi) 班”培訓和四川師範大學書(shu) 法教師經曆,逐漸對傳(chuan) 統經典的輪廓有了整體(ti) 性把握,認為(wei) 書(shu) 法創作應是理性與(yu) 感性的結合。他認為(wei) ,高校與(yu) 書(shu) 協在書(shu) 法創作、研究和教學上,各有所長、各具優(you) 勢,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希望能夠與(yu) 四川書(shu) 壇作者們(men) 一起,相互砥礪,繼續植根經典、守正創新,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

圖片

開幕式現場

 

      據悉,“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四川省第三屆行草書(shu) 大展”自2024年5月6日征稿啟事發布至7月20日截稿,共收到全省行草書(shu) 有效稿件1786件。8月13日,評審工作在四川福寶美術館舉(ju) 行。評審過程借鑒全國展評審標準和流程,堅持科學評審、規範評審、學術評審、民主評審,堅持植根傳(chuan) 統、守正出新,注重作品質量,通過初評、初評複查審核、文本文字審讀、複評、終評五個(ge) 環節,評出優(you) 秀、入展作品共計199件(其中優(you) 秀作品30件、入展作品169件)。

      展覽期間(9月20日至9月27日),每天前15名入場觀展者,將分別獲贈《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四川省第三屆行草書(shu) 大展作品集》1本,以結金秋翰墨之緣。該展的線上展也將陸續推出。(四川省書(shu) 協、bv伟德官网

     

      觀展詳情請關(guan) 注bv伟德官网公眾(zhong) 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