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國書(shu) 協在紹興(xing) 舉(ju) 辦守正創新——第八屆中國書(shu) 法蘭(lan) 亭獎書(shu) 學討論會(hui) 。中國文聯黨(dang) 組成員、書(shu) 記處書(shu) 記,中國書(shu) 協分黨(dang) 組書(shu) 記、駐會(hui) 副主席李昕,中國書(shu) 協主席孫曉雲(yun) ,中國書(shu) 協副主席毛國典、代躍、張建會(hui) 、張勝偉(wei) 、潘善助,中國書(shu) 協分黨(dang) 組成員、副秘書(shu) 長楊偉(wei) 華,中國文聯書(shu) 法藝術中心主任王彥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zhuan) 家、團體(ti) 會(hui) 員負責人、部分獲獎入選作者、部分八屆蘭(lan) 亭獎評獎委員會(hui) 成員等近三百人參加。書(shu) 學討論會(hui) 由中國書(shu) 協副主席鄢福初主持。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晶教授作《在守正創新中展現中華審美風範》特邀發言。中國書(shu) 協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山西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姚國瑾,中國書(shu) 協楷書(shu) 委員會(hui) 副主任王學嶺分別作《從(cong) 第八屆中國書(shu) 法蘭(lan) 亭獎評審看當前理論研究的現狀與(yu) 願景》《從(cong) 第八屆中國書(shu) 法蘭(lan) 亭獎評審看當前書(shu) 法創作發展趨勢》的發言。浙江大學藝術與(yu) 考古學院教授薛龍春、江蘇書(shu) 法院副院長宇文家林結合獲獎作品以《理論研究與(yu) 書(shu) 法實踐漫談》《關(guan) 於(yu) 書(shu) 法創作的幾點思考》為(wei) 題先後發言。
張晶在發言中談到,中華審美風範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重要美學命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傳(chuan) 承與(yu) 發揚中華美學精神,繼承本門類藝術傳(chuan) 統並加以創新,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辨識度同時富有時代色彩的內(nei) 在精神與(yu) 外在表現。結合當前文藝創作,張晶對“形神”與(yu) “通變”兩(liang) 對創作範疇展開論述。形神兼備是中國文學藝術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書(shu) 畫藝術,形指形象刻畫,神指內(nei) 在神韻,是值得我們(men) 追求的藝術價(jia) 值觀。文藝理論家劉勰主張“通變”,批評當時“訛”的文風:“從(cong) 質及訛,彌近彌澹”“競今疏古,風味衰也。”內(nei) 容空疏、務為(wei) 新奇的“訛勢”作風,與(yu) 當下文藝創作中的畸形審美有相通之處。
姚國瑾結合蘭(lan) 亭獎理論研究方向評審,認為(wei) 當前理論研究取得可喜的進步。跨學科交叉研究日漸濃厚,不僅(jin) 書(shu) 法史學研究範圍逐漸擴展,從(cong) 文獻考據、藝術史、金石學延伸到社會(hui) 學、政治學的各個(ge) 層麵,而且書(shu) 法理論、書(shu) 法美學、書(shu) 法教育、書(shu) 法批評,各個(ge) 門類、各個(ge) 方向都有推進。當前理論研究存在一些問題,原創性研究偏少,係統性學理分析欠缺,文獻材料拚湊堆砌現象較多,出類拔萃者少。就具體(ti) 學術層麵而言,選題雷同現象嚴(yan) 重,理論研究觀念陳舊,語言模式化和結構模塊化以及古代文獻的誤讀,均值得理論研究者高度重視。要不斷擴展書(shu) 法領域的知識係統,完善基礎理論儲(chu) 備,加強理論與(yu) 實踐的綜合訓練,從(cong) 廣度和深度上開創新局麵。
王學嶺認為(wei) 當前書(shu) 法創作發展趨勢整體(ti) 上在經典回歸、傳(chuan) 統尋求上好於(yu) 以往,書(shu) 寫(xie) 技法紮實成熟,展現出書(shu) 家群體(ti) 應有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古人強調從(cong) 事藝術創作的人要追求“才、學、誌”的統一,優(you) 秀書(shu) 法作品要具備“筋、骨、血、肉、神”,當今書(shu) 法還需要更多的文氣、雅氣、正氣、君子氣,少一些腐氣、俳氣、門客氣、蔬筍氣。學習(xi) 經典需要看透、吃透、寫(xie) 透。缺乏文化根基難以表達精氣神,不深入了解時代和大眾(zhong) 就無法守正創新。好的作品既要“敬、靜、淨”,也要有“文、書(shu) 、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紙筆精佳、鹹有規矩”,沒有精熟的技法積累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就不要盲目地“意造”,端正態度是進行書(shu) 法創作的前提。“以書(shu) 為(wei) 本”“以人為(wei) 本”,傳(chuan) 承書(shu) 法文化傳(chuan) 統,不負美好時代。
薛龍春在發言中認為(wei) ,與(yu) 改革開放之後第一代書(shu) 法研究者相比,今天的學者迎來了難得的機遇,主要表現在材料的開放、數位技術的運用、方法與(yu) 理論的拓展。若能充分發掘與(yu) 利用新材料,夯實基礎考證工作,同時拓展研究方法,重視理論關(guan) 懷,書(shu) 法研究必定能夠從(cong) 大量基礎的微觀研究逐漸上升到宏觀研究。書(shu) 法是活的藝術,書(shu) 法研究不能脫離創作實踐。從(cong) 研究者的角度說,學者要有書(shu) 法實踐與(yu) 審美能力。有創作經驗的學者對形式、技巧、材料、手法等會(hui) 很敏感,在審美判斷上也有優(you) 勢。同時,研究者不僅(jin) 要關(guan) 注“過去”,對當代書(shu) 法及其現象也要具有批評能力。書(shu) 家要重視閱讀,提高個(ge) 人審美趣味與(yu) 表達方式。
宇文家林在發言中談到,當今的書(shu) 家普遍都有出新的願望,期待自我能夠有所突破,但並不容易。書(shu) 法創作唯一的道路是從(cong) 傳(chuan) 統中來,到傳(chuan) 統中去。在敬畏古人、學習(xi) 古人、與(yu) 古人互通消息中,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汲古出新、守正創新,是我們(men) 這一代書(shu) 家麵臨(lin) 的重大課題。在創作上我注重從(cong) 三方麵著力:一是形神兼備,努力做到內(nei) 容與(yu) 形式和諧統一,突出作品的審美格調與(yu) 人文氣息;二是自然書(shu) 寫(xie) ,不刻意、不做作,力求虛實相生,氣韻生動;三是植根傳(chuan) 統,不斷加強筆墨錘煉,在堅守雅正書(shu) 風的道路上不懈探索。
互動交流環節,與(yu) 會(hui) 嘉賓與(yu) 中國書(shu) 協主席團成員圍繞書(shu) 法創作與(yu) 理論研究等問題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