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李屹: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時間:2024年12月30日 來源:中國書法家協會 作者:admin 瀏覽數:3845

      堅持人民至上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理論基點、價(jia) 值支點、實踐原點,也是貫穿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最鮮明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人民至上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理論基點、價(jia) 值支點、實踐原點,也是貫穿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最鮮明的立場觀點方法。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緊扣人民在曆史、實踐和價(jia) 值層麵的主體(ti) 地位,科學回答了文化發展為(wei) 了誰、依靠誰、屬於(yu) 誰的根本問題,充分彰顯了黨(dang) 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飽含著深厚的為(wei) 民情懷。《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學習(xi) 綱要》闡述十二個(ge) 方麵的重大創新觀點,始終貫穿著人民至上的理念,通篇洋溢著鮮明的人民性特質。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越深入,越能深刻感受到蘊含其中沉甸甸的“人民”二字。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文藝文聯工作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高揚“人民”旗幟,彰顯“人民”底色,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錨定強國複興(xing) ,鼓舞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曆史和現實充分證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feng) 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不可能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比以往更加需要從(cong) 文化傳(chuan) 承中積蓄自信底氣、從(cong) 文化創造中凝聚奮進力量,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jia) 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築牢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文化根基。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舉(ju) 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離不開文藝。每到重大曆史關(guan) 頭,文藝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wei) 億(yi) 萬(wan) 人民、為(wei) 偉(wei) 大祖國和民族鼓與(yu) 呼。廣大文藝工作者自覺展開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鮮活創作實踐,抒寫(xie) 中國人民奮鬥之誌、創造之力、發展之果的奔湧文藝主潮。電視劇《山海情》《覺醒年代》《人世間》、電影《長津湖》《我和我的祖國》、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歌劇《沂蒙山》、歌曲《今朝》《一路生花》等大批優(you) 秀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全在於(yu) 創作者把心、情、思沉到人民精神世界最深處,煥發出蘊藏在人民心中的強烈曆史自覺和創造活力。圍繞黨(dang) 和國家重大戰略、重大主題,麵對重大風險挑戰,廣大文藝工作者通過展演展示、創作采風、誌願服務、文化交流等多種方式,發揮文藝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的獨特作用,生動展現了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的誌氣、骨氣、底氣,鼓舞和激勵著人們(men) 迎著浩蕩春風踏歌前行。

      今天,我們(men) 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的關(guan) 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需要物質的積累富足、精神的剛健富有,離不開文化的自信自強、文藝的振奮人心,從(cong) 而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wei) 牢固的思想引領、精神支撐、價(jia) 值認同,促進物的全麵豐(feng) 富和人的全麵發展。這就要求新征程上廣大文藝工作者更加自覺地把藝術創造寫(xie) 到民族複興(xing) 、人民奮鬥的曆史中,深情講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講好我們(men) 正在經曆的故事,通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熱情描繪億(yi) 萬(wan) 中華兒(er) 女銳意開拓的堅定步伐,敲響強勁有力的時代鼓點,凝聚起蓬勃向上的不竭動力。文聯組織作為(wei) 黨(dang) 領導下的文藝界人民團體(ti) ,肩負著團結帶領廣大文藝工作者繁榮創作、服務人民、服務黨(dang) 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使命。文聯工作需要著眼於(yu) 人、落腳於(yu) 人,把所聯係服務的文藝工作者團結凝聚起來,胸懷“國之大者”,聚焦時代主題,把握人民需求,深入開展重大主題文藝創作實踐,積極投身常態化的文藝誌願服務,推動優(you) 質文藝資源直達基層,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以文藝的力量不斷激發人民群眾(zhong) 的創新創造活力,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聚焦現實生活,書(shu) 寫(xie) 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人民既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曆史的見證者,既是曆史的‘劇中人’、也是曆史的‘劇作者’”,“以人民為(wei) 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wei) 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wei) 文藝表現的主體(ti) ,把人民作為(wei) 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wei) 人民服務作為(wei) 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提出了許多富有原創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指引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追隨人民腳步、聆聽人民心聲,為(wei) 人民抒寫(xie) 抒情抒懷。

      縱覽百餘(yu) 年奮鬥曆程,在黨(dang) 領導的文藝發展道路上始終高揚人民性的鮮明旗幟。人民文藝始終堅守熱愛人民、紮根人民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新時代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為(wei) 指引,直麵人民群眾(zhong) 不斷變化發展的精神需求,以人民為(wei) 作品的主角,把藝術創造向著億(yi) 萬(wan) 人民的偉(wei) 大奮鬥敞開,向著豐(feng) 富多彩的社會(hui) 生活敞開,推出了一批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現實主義(yi) 佳作。如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獎項的《中國機長》《人生大事》《第二十條》,獲得大眾(zhong) 電影百花獎獎項的《你好,李煥英》,獲得中國電視金鷹獎獎項的《裝台》《繁花》《狂飆》,無不是現實生活對藝術的饋贈;舞劇《紮西夏卓》、雜技劇《天山雪》、歌曲《天山放歌》等,則是中國文聯組織藝術家們(men) 千裏奔赴青藏高原、內(nei) 蒙古草原、新疆天山南北進行實地采風,沉浸式感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生活,汲取創作靈感的豐(feng) 碩成果。實踐證明,隻有在人民生活中打深井、尋源泉,文藝創作才能獲得甘洌的滋養(yang) 、收獲豐(feng) 厚的回報,邁向更加廣闊的創作天地。

      新時代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鬥實現強國複興(xing) 的時代,也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時代。江山壯麗(li) 的中華大地上,豪邁的中國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偉(wei) 大奇跡,正上演著可歌可泣的偉(wei) 大史劇,為(wei) 文藝工作者傾(qing) 情書(shu) 寫(xie) 中華民族新史詩提供了豐(feng) 厚素材。麵對波瀾壯闊的偉(wei) 大實踐以及色彩斑斕的現實生活,廣大文藝工作者理應手握時代的放大鏡,悉心感知感悟人間的冷暖幸福,塑造更多新時代中國人的典型形象;更要端穩曆史的望遠鏡,以大曆史觀、大時代觀的寬廣視野,“寫(xie) 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用高於(yu) 生活的藝術表達再現豐(feng) 富多彩的人民生活。中國文聯將按照黨(dang) 和國家的要求,大力實施新時代文藝鑄峰行動和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工程,持續深入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文藝實踐,抓實重大主題創作和評獎評論引導、采風創作涵養(yang) 、項目資金孵化等舉(ju) 措,以更高的組織化程度和專(zhuan) 業(ye) 化水平,創作推出更多彰顯中國精神、洋溢時代氣息、具有藝術質感的優(you) 秀作品,塑造大時代中大寫(xie) 的“人”,書(shu) 寫(xie) 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堅守人民立場,把人民評價(jia) 作為(wei) 最高標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jia) 、專(zhuan) 家評價(jia) 、市場檢驗的作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wei) 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運用曆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文藝的人民性為(wei) 價(jia) 值支點,既告訴我們(men) 應該以什麽(me) 樣的態度看待文藝創作實踐,又啟發我們(men) 應該堅持什麽(me) 樣的立場和觀點開展文藝評價(jia) ,為(wei) 我們(men) 做好文藝文聯工作導航定向。

      優(you) 秀作品反映著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作品的文化價(jia) 值高度標定了文藝家藝術人生的高度,也標定了一個(ge) 時代文藝的高度。古往今來,一切傳(chuan) 之後世的文藝經典,都充滿著對人民命運的關(guan) 切。《敕勒歌》《木蘭(lan) 詩》《孔雀東(dong) 南飛》是從(cong) 人民生活中產(chan) 生的,古典名著《水滸傳(chuan) 》《三國演義(yi) 》《西遊記》是在民間說書(shu) 藝人話本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口口相傳(chuan) 的三大民族史詩《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在少數民族群眾(zhong) 中間傳(chuan) 唱至今,《荷馬史詩》《巴黎聖母院》《蒙娜麗(li) 莎》《命運交響曲》《天鵝湖》等文藝作品誕生後就廣受世界各國人民歡迎。歸根結底,是因為(wei) 這些作品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觸及人的靈魂、引發人民思想共鳴。而那些閃耀在曆史星河中的名家大師,之所以被人民所牢記,也正因為(wei) 他們(men) 深入人心的作品和令人崇敬的人格,以深厚的人民情懷涵養(yang) 了精湛的藝術。實踐證明,隻有經得住人民檢驗、獲得人民好評的文藝作品,才能跨越時空,獲得雋永的魅力。

      文藝事業(ye) 是黨(dang) 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e) ,包括文藝文聯工作在內(nei) 的黨(dang) 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wei) 最高標準。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產(chan) 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要求也隨之提高,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從(cong) “有沒有”“多不多”轉向“優(you) 不優(you) ”“精不精”,迫切需要把提高質量作為(wei) 文藝的生命線。文藝以審美的方式對社會(hui) 生活進行寫(xie) 照,表達情感、認知和價(jia) 值追求,能夠給人以精神滋養(yang) 、智慧啟迪、審美享受。這是文藝作品質量的決(jue) 定性因素。如果不重視這些因素,不對文藝質量進行檢驗和認定,文藝體(ti) 量再怎樣增長,也難以發生質變,更創造不出質量的標杆。這就要求我們(men) 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xing) 不高興(xing) 、答應不答應作為(wei) 衡量文藝創作、文藝實踐等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把社會(hui) 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相統一。文聯組織要始終堅持將人民觀點作為(wei) 最高標準,把人民喜好作為(wei) 文藝實踐的價(jia) 值參照,把人民評判作為(wei) 藝術審美的最終判斷,科學謀劃、設定和評判各項工作成效,真正把黨(dang) 和政府要求、藝術家追求和人民群眾(zhong) 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推出更多時代需要、人民滿意的文藝作品和文藝服務,以文藝的溫暖、歡樂(le) 和力量充盈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夯實人才根基,培育熱愛人民的文藝英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要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各領域文藝領軍(jun) 人物,建設一支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並強調“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yu) 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le) 著人民的歡樂(le) ,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也是作家藝術家最大的幸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人才強國戰略出發,既強調了文藝人才對於(yu) 文藝事業(ye) 的支撐性作用,又指明了文藝工作者成長成才的正確道路和前進方向。

      古人講,“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藝雙馨,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於(yu) 文藝家之德與(yu) 才的凝練表達,深深印刻在中華文明曆久彌新的思想智慧之中。“人民”元素是德藝雙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人民團結奮鬥;具有為(wei) 民情愫的藝術家,最易受到人民喜愛尊重。古今中外,名家大師都是從(cong) 社會(hui) 和人民中產(chan) 生的。“為(wei) 什麽(me) 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wei) 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被譽為(wei) “人民的詩人”的艾青之所以受人民喜愛,是因為(wei) 他的詩文總是滲透著滾滾的時代熱浪和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隻有紮根人民、熱愛人民,文藝工作者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創作滋養(yang) ,才能在時代大潮中挺立潮頭。新時代以來,中國文聯始終堅持把培養(yang) 造就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文藝人才隊伍作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持續強化文藝人才思想政治引領,帶動全國文聯組織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有力推動文藝界呈現出方向正確、方法科學、成果豐(feng) 碩、風氣健康的嶄新氣象。全國中青年文藝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計劃、青年人才創作扶持計劃、“藝苑擷英”、“名家傳(chuan) 藝”等項目的有力實施,以及資金扶持、名家指導、誌願服務、展演展示、宣傳(chuan) 推介等培育方式的綜合運用,發掘培養(yang) 了一批政治素質好、專(zhuan) 業(ye) 能力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文藝骨幹。實踐證明,隻有緊緊依靠各方麵各領域文藝人才,讓青年文藝工作者成長成才、挑大梁當主角,文藝事業(ye) 才能興(xing) 旺發達,形成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麵。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需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需要建設一支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文藝人才大軍(jun) 為(wei) 之奮鬥。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是黨(dang) 的二十大明確提出的戰略任務。中國文聯將深度貫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動文藝創作”,充分發揮組織優(you) 勢和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進一步完善文藝人才戰略布局,科學製定遠近結合的文藝人才培養(yang) 規劃,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和職業(ye) 道德建設,健全人才發掘、選拔、培養(yang) 、使用、服務和評價(jia) 激勵機製,特別是加強對“文藝兩(liang) 新”、青年人才、基層人才等聯係服務,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把做人、從(cong) 藝、修身統一起來,培育規模宏大、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梯次銜接、銳意創新的文藝人才隊伍,讓文藝百花永遠在人民的園地綻放,讓文藝群星永遠在曆史的天空閃耀。

      “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於(yu) 人民。”新時代新征程,中國人民踏上了充滿光榮與(yu) 夢想的遠征。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廣大文藝工作者將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更艱巨的努力、更自信的創造、更豐(feng) 碩的成果,謳歌時代氣象,構築文化高峰,為(wei) 中華民族不斷前行注入強大精神力量。